孫海霞
摘要:作文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踐證明很多孩子不會寫作文,認為作文難寫,寫不出。當然也有的老師認為作文難教。那么老師怎樣引導學生寫作文呢?學生怎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呢?下面,我結合學生現有的實際和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作文;積累
一、讀是關鍵
(一)注重課內外閱讀。
小學語文的習作,要以閱讀為根基。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閱讀可以提高積累的量,有了一定量的積累,直抒胸臆應是不難的事。語文的閱讀不是哪個學段的事,應是從小就培養的能力。對于剛學完拼音的孩子,閱讀就已經開始,甚至幼兒園就應該閱讀。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要有科學的方法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的引導是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的關鍵,老師就像海上的航標。到了高一點的年級,學生可以開展各種讀書交流會。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適當地寫話,或者說話環節的學習。一年級的讀寫結合可以開展,可以看著一幅圖展開來寫話。在這一過程中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多讀可以提高思維,多讀可以豐富積累。學生在寫作前,必須先閱讀一些范作佳文,有了參照物,自己就不會在習作的路上迷失方向。有了讀還要有積累。如背誦一些名言警句,古詩詞、精彩的段落、好詞好句等等。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在習作時就有了較好的語言,精煉的語言,吸引讀者的眼球。在讀書中,學習了優秀佳作的行文格式,日積月累就會有自己的行文方式。教學中我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有自己積累本和日記本。一周一句名言,一周一首詩詞,一周一個好詞。周五語文活動課上,每組匯報自己一周來的成果進行展評,獎勵優秀組。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和積累興趣。正如偉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還可以學習其中的句式章法,構造系統完整的文章。所以,在平時教學時,多讓孩子們讀,在讀中去動手,動腦積累好詞好句。課上。學生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見到好詞就去讀,見到好句子就背一背。一段時間下來,這就是一筆可貴的財富。在習作中,學生自然有話可寫。
(二)調動讀書的興趣。
讓讀書成為習慣,寫作業就成為了習慣。培養興趣的方法很多。我在教學中,主要還是與家長溝通,先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因為小學的教學離不開家長的配合。首先提倡親子共讀。記得有位老師這樣激發孩子的閱讀和習作興趣,我認為很值得學習。開學初讓每位學生都養一盆花,老師這樣布置養花須知。第一、自己動手。第二、制定養花的計劃;第三、記錄花的成長日記。第四、學期末把花拿來在班級成果展示。這個方法很自然也很生活化,學生既要動手,還要翻閱養花的培育資料,另外在日記中還鍛煉了寫作,真是一舉多得。在成果展示中學生有交流,有借鑒,有欣賞,有鼓勵。讓學生互相學習,看看別人的優點,查查自己的不足。興趣大增,寫作文就是家常便飯了。所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有科學的方法,需要我們做老師的多想,多引領。
二、讀中有寫,讀寫結合
只有讀而沒有寫也是不科學的。有讀有寫,讀寫結合,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法可依,才做到了學與用的結合,才達到了學習語言的目的。在課上,學生體會到寫作方法,我及時出示小練筆的題目,如:講《柳樹醒了》一課,我大膽做了嘗試,春天的到來,柳樹醒了,那么還有什么醒了?你能不能結合本文的特點再寫幾句關于春天的變化?讓學生進行練習。圍繞一個題目同學們各自發言,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匯集成段。降低寫作難度,讓學生會寫,愿意寫,激發起學生寫作的熱情。讓學生當堂練習,自由發揮。結果學生寫的都特別好,語言也很優美。學生做完一件事情,總想趕快得到結果,得到認可與贊美。我們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及時反饋寫作結果,這樣使學生能回憶起課文中的寫法,也對自己的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如我在教學《四季》后,讓學生仿寫。在熟讀后的基礎上,學生模仿文章的格式和語氣,結合生活實際,創造了這樣的詩歌。西瓜圓圓,他對小熊說:“我是夏天。”桃花紅紅,他對小鳥說“我是春天。”這樣的仿寫方式看似簡單,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恰恰是鍛煉的機會,從低年級就培養這樣仿寫的習慣。在教學季羨林的《懷念母親》后,主要仿寫課文中我與母親的親情和與祖國母親的真摯情感,我布置的仿寫內容是《我與媽媽》或者《我與祖國媽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真實生動的語言寫一寫自己獨特的體驗,學生寫的很感人。所以在教授每篇課文時,無論是低段還是高段的教學,隨時找到訓練點,天長日久,學生的習作就有了訓練的機會,逐漸就會得到提高。自然對習作就不再逃避,而是樂于習作。
三、養成觀察的習慣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習作離不開生活,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對于習作大有幫助。開學初,學校組織了秋游,在這樣的集體活動中學生既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又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學生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聞一聞,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學生的生活豐富了,同時也感知了秋天的美。再下筆寫秋天的一切將不是難事。中國幅員遼闊,名勝古跡也是多種多樣,通過看看、走走等體驗等方式,養成觀察的習慣,習作也不再是老師頭疼的事了。
四、社會實踐不可缺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生活實踐憑空想象也是很難寫出好作文的。如:幫父母做家務,給爸爸媽媽洗腳,去老人院給老人剪指甲,掃庭院。在實踐課上教學生疊衣服,學削水果,爬山。老師引領學生走出課堂。習作能力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學生的堅持。
總之,作文教學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多讀,多看,多動動筆,從小培養寫的習慣。如每天的寫日記,課上的仿寫,多多觀察,生活中的交流。運用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習作興趣,開展課前三分鐘的誦讀或故事分享等。當然作文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不能操之過急,要教師的耐心引導,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