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內容比較抽象,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背誦上。甚至部分學生失去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讓這門課程愈發遠離學生,課程的自身功能因而被弱化。新課程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只有營造出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出學習動力,才能真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國家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是通過課程改革、課堂改革使所有學生成為優秀人力資源,將來把中國建設成優秀人力資源強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來講,通過課程改革、課堂改革,讓所有學生喜歡學習,學會學習,使所有學生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國家所期望人才不但是“高分高能”的人,而且是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具有自主創業的創新能力的人。
(二)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需要:
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自主學習是綜合表現里的六大素養之一。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三)新課程標準下的培養目標需要: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尤為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向自主發展的教育方式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成為課的主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應注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主要方向和目標。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障礙因素
(一)教學方式傳統:
目前的教學模式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知識灌輸”為主,注重知識的獲得。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強調學生統一步調,學生的自主地位不夠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式不夠豐富,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得不到足夠重視。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培養下,學生即使獲得了完善的知識系統,也無法靈活對知識加以運用,無法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這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質量觀、教學價值觀,引導學生步入自主學習的境界。
(二)學習方式被動:
首先,缺乏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不能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其次,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現有初中生的現狀來看,被動緊跟教師思路,缺乏主觀能動性,進而缺乏一定學習動機。教師需要關注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與理念,探索新的學習思路和方法來提高自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能力的方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展示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點燃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火花。課堂是思想的源泉;課堂是創造的源頭;課堂是信念萌發的源地。因此,在課堂上我實施“三分鐘時事播報”講解最近社會事件、小小辯論賽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靈活組織多種教學形式,為學生展示提供空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和熱情。
(二)通過問題探究,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學會方法、發展能力,目標讓學生確定、過程讓學生參與、知識讓學生發現規律讓學生總結。
(三)充分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合作、評價,充分開展各種互動和活動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利用形成性評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衡量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能夠思考學習活動價值并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與終結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形成性評價主要采取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和課外表現評價兩個部分。課堂表現主要構成要素是能對課堂上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想法;參與課堂中組內成員的討論。課外表現包括課后練習,作業完成度等評價內容。針對每一部分有具體的評價標準,運用課堂觀察、組內自評他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由于形成性評價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得學生由被動評價的客體變為積極評價的主體,這可以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進行回顧、反思,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改革以來一直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問題。要想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全面配合,還需要家長的全力支持。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在提升個人教學能力的同時,增加對學生心理成長、個性化發展的關鍵。
總之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現,從而達到合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主探究能力,使他們將來能成為國家需要的自主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