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環節,思政工作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今天,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談論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正是要從校園文化建設著手,打造一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新時代;德育
一、學院案例分析
在談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之前,我想到了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今年6月份,為響應學校關于院系調整的重大安排,學院之間進行了學生宿舍大調整,作為參與此次調整的老師,我發現一個現象:許多學生在得知自己將要調整到別的學院的時候出現了三種反應,
第一種學生,他們內心不舍,但是非常配合工作,和原來的老師一一道別后,搬去了別的學院;第二種學生,他們懷抱無所謂的態度,一副內心麻木,隨波逐流的派頭,悶頭就搬去別的學院,既不提建議也不和老師道別;第三種學生,他們大吵大鬧,情緒激動宣泄怨憤,不僅和學生干部爭吵,還和輔導員老師、班主任爭執。更有甚者,在搬離宿舍之前,將墻紙全部撕碎,留下一片狼藉離去。
目睹三類學生,不禁心生疑惑,入校時是同樣的學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他們的不同?由此聯想到畢業生中的現象:教導同樣的學生,有些學生一畢業就和學校劃清界限,與老師形同陌路,而有些學生畢業多年后,仍然感恩母校,這其間是否有共同緣由?
在分析后發現一個特點:第一種學生多是大一的學生、主流專業(鐵道類)學生,學生會干部成員;而第三種學生多是學校的非主流專業學生,高年級的大二學生,非主要學生干部。第一種學生在離開學院時,心存感激,他們感激學院老師對他們的認可,學生會的職務帶給他的收獲,學??赡軙峁┙o他的好工作,老師教知識;然而,第三種學生離開時,卻是鬧騷滿腹,非鐵字頭的專業進不了鐵路局,在學院也沒有當學生干部,所在的專業即將撤掉,感覺自己在這里沒學到什么東西…所以,在調整面前,他們爆發了,正如古語所言:以利相交,利盡人散。
學生對于一個學校的感激,往往是因為感受到了學校生活帶給他的“利”。學生既非圣人,懷抱“求利”的態度來學校學習,追求個人利益的實現,這是事實,無需可厚非,然而,如何正面、全面的理解這個利,卻需我們認真思索。
二、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如果對“利”理解,只是好的工作、老師的認可、課堂所學知識,學生干部職務,學校的各種獎學金、表彰。那就未免太膚淺、太短暫了。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的全部書本知識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因此,真正的“利”,應該是能為將來的工作、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
狹隘的“利”,匯集的往往是少數人,實效也非常短暫,對于學校而言,我們必須站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高位,給予學生長久的、深遠的、普及的“利”。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建議
(一)以鐵路文化為引領,打造“火車頭”特色校園。
在新時期,學校作為鐵道類院校,也應該有新時代的下的鐵路特色,培養學生的“火車頭”精神——追求卓越,永爭第一,不斷超越。因此,我們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突出“火車頭”特質,弘揚鐵路文化,通過樹立鐵路人櫥窗、鐵路人雕塑、播放鐵路人視頻、舉辦鐵路人論壇活動,加強與鐵路局、周邊相關企業的合作等措施,將鐵路文化深度融合進校園文化。
以陽光心態為向導,打造美麗書香校園。
人是在環境中成長的,好的環境,熏陶好的性情,激發美好的情操。然而,美沒有固定標準,美麗校園最需要的是用心二字。我們可努力去美化,綠化、凈化、書香化校園,利用在有限的空間下更應該營造良好的學習、閱讀,人際氛圍,學校的美,不止美在高樓,更美在書香,美在人文,美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因此,美的校園,需要每一位師生用言行、舉止、禮儀、人文、書香去填充。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加強校園制度建設,優化校園制度
一個好的制度能使壞人從善,而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一切制度的出發點,都必須是“為了學生”這個前提。那種一拍腦袋就下的命令,往往將學生推向對立面。
以學校6s 為例,學校提出這一理念的初心無疑是好的,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一脈相承培養良好工作習慣。然而,和6s相關的制度推出來之后,部分條款卻惹來部分學生的微詞,如:桌面不許擺放物品、墻上不許掛衣物等。為什么一件有益于學生的事情惹來學生的反感?我認為,宣傳、教育,真正的讓學生理解制度的意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好的制度必須有可行性,否則,只會催生出形式主義。
四、深擁互聯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
我們的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帶來的影響,有利,也有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只有深擁互聯網,同時又積極的提供平臺給學生進行實踐,才能培養出既能仰望星空,同時又能腳踏實地的視野寬闊的學生。要善于運用網絡這個平臺,對優秀文化活動進行線上宣傳報道,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用生動活潑,有趣有料的方式,對優秀的活動進行網上報道,占領學生網上精神文化生活空間, 讓網絡成為一個實踐育人的平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新時代的教育,有新的要求,我們當攜手努力,牢記“立德樹人”的宗旨,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契機,共同培育有陽光心態、國際視野、火車頭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杜平,中國人需要文化自信[J];東方養生;2011年06期
[2]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工作座談會暨第三屆研討會[j];道德與文明;1993年06期
[3]李仁卿;論科爾伯格德育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啟示意義[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