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得蓮
摘要:化學是一項基礎性的自然學科,涉及我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來聯系學生的學習基礎,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豐富多彩,不斷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促進學生化學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學化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傳統化學教學中大多是基于課本知識,依賴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感覺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圖像、聲音、視頻多感官的刺激,更好的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讓學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化學知識,更好的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比如在教學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知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常見的石灰石、熟石灰進行分析鑒別,首先展示石灰石、熟石灰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了解到其各自的物理性質,比如生石灰是白色固體耐火難容,熟石灰是白色固體粉末狀物質。之后再通過視頻演示將生石灰加水的過程,通過生石灰加水沸騰的場面讓學生認識到生石灰的化學性質,之后再通過化學反應后生成的物質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反應的過程,教師還可以通過CaO + H2O = Ca(OH)2的方程式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的原理,認識到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差異。這樣的模式既能夠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引導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與運用,還能夠活躍學生的課堂學習模式,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深化學生學習體驗
化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我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物質、很多生活現象都在產生化學反應。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聯系相關的化學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方式進行化學知識的分析、演示,更好的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化學原理的整體理解。
比如在教學“氧氣”知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物知識,認識到地球上氧氣的主要來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宏觀的角度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氧氣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豐富學生對于氧氣知識的整體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進行案例分析,認識到氧氣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便。比如鐵器氧化后會生銹,導致器物損壞;另外脂氧化也會引起的脂肪變質、變味,比如肉類、食品的氧化甚至導致中毒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運用實驗現象、實驗過程的演示,通過將微觀的實驗過程放大、將宏觀的化學反應縮小的形式來豐富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化學現象的整體理解。比如在教學物質構成知識的時候,單純的課本知識過于抽象,而分子、原子、離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難度較大。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通過科普視頻的引入讓學生認識到從物質到分子、原子、離子的區別,通過構成物質要素的逐級劃分,讓學生“親眼”看到構成分子的原子,看到電子在原子核外運動、分子擴散的動畫,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到微觀角度對于化學概念有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理解。更好的深化學生的化學學習新體驗。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容量
傳統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描述、講述化學概念、化學知識,還要板書重點內容、板書練習題,板書的過程就占據了很多的時間。而化學知識點多、課堂時間有限,如果不能提升課堂容量,就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有不少的難度較大的化學實驗,單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實驗過程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運用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課堂容量不足的問題。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可以將重點內容、難點內容輸入課件,將相關的知識點、知識鏈接、化學現象、化學案例、練習題等知識全部打包,這樣一來,課堂上就能夠結合需求進行調用,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課堂的知識容量,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特別是在開展一些比較困難實施的實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演示這一渠道,讓學生能夠“親歷”化學反應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物質構成”知識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電解水”實驗進行實驗演示。比如我們就可以先播放實驗過程與實驗現象,讓學生認識到電解水其實就是正極產生氧氣(使帶火星的木條燃燒)、負極產生氫氣(能夠燃燒,呈淡藍色火焰)的過程。之后再通過視頻模擬演示水分子分解為氫原子氧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又各自相互結合的過程,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
在這個過程中,簡單的媒體演示就能夠將物質、分子、原子的轉化展示的淋漓盡致,將幾節課的知識進行整合,便于學生更好的、更全面的、更科學地理解相關知識。
四、運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學習渠道
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下的化學教學我們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也要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與學習范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化學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習慣。比如我們要將重點、難點知識做成微課視頻,通過課件的白板演示、電子郵箱、QQ群文件等方式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結合自身的知識盲區進行觀看、學習。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一些與我們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化學科普知識,比如怎么防止食物腐敗、怎么減緩電池損耗、怎么飲食更為健康、怎么應對突發危險(炒菜起火、煤氣中毒)等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意識,鼓勵學生科學運用相關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展化學課堂的時空范圍。引導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都能夠有效運用相關學習模式來開展相關的化學知識學習。例如我們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看的化學相關的電視節目、魔術視頻、生活竅門,引導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總之,化學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完善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輕松、更加有效,最終促進他們化學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世功, 高文娟. 初中化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s1)
[2]易志華. 關于初中化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J]. 新課程(中學),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