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教材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而存在。如何既利用好教材,又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創造的教學資源,以適應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成為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實施地理課堂有效性教學角度探討幾種教學資源的整合,為課堂教學及其設計中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地理;教學資源;整合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地提出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的理念,其實質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從開放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理念與原來的教學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進步。毫無疑問,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學習來說無疑是“源頭活水”。
但是,如果教師沒有改變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沒有重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功能,新課程的實施也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課程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一種教材的內容不等于課程的內容,它只是課程的一種“材料”和“范例”,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準,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創造的一切教學資源(包括學生與教師本身),包括對選定的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從而使這些資源更好地適應教師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結合近幾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針對地理課堂中的教學資源整合問題與同仁們 探討。
一、對地理教材編排順序的有效整合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準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順序。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對所用教材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如七年級下冊《東南亞》一節,教材是按“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富饒的物產”“海外華人最大的聚居區”這樣的順序編排,即按照常規的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區域地理編排體系。由于本地區是東南亞華人、華僑的祖籍地,特別是我校施教村中很多學生的親人是華人或華僑,而這些華人華僑也經常回鄉探親,因此,學生對東南亞的華人華僑比較熟悉。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華人華僑”作為導入新課的內容,而后結合課本“東南亞的國家”圖學習東南亞的國家以及海陸分布,這樣自然引入“馬六甲海峽”的知識,接著,以圖中的馬六甲海峽為界分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從而進入東南亞自然環境的學習,最后結合自然環境學習東南亞的物產。這樣,就把教材順序整合成“海外華人最大的聚居區”——“東南亞的國家”——“馬六甲海峽”——“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富饒的物產”這樣一條學習鏈,學生學起來有興趣而且印象深刻,通過這樣的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學生才能完善個人思維,建構自己的知識。
二、對不同版本教材的有效整合
新課程改革同樣使用教材,但教材有不同版本,一種教材的內容不等于課程的內容,它只是課程的一種“材料”或“范例”,教學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內容選取上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如能依據課程標準將同一內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進行有效取舍整合,將會使授課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地形復雜多樣”一節時,教材在介紹中國的四大高原時,是以“閱讀”的形式分別用比較詳細的文字描述呈現四大高原的特征。而筆者所在學校是農村地區,學生知識面窄,閱歷少,僅憑文字描述很難理解四大高原的特征。
三、國家地理課程與鄉土地理教材的有效整合
《地理課程標準》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鄉土地理知識,具有易懂、親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點,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學生自己身邊生動實在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對家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 些有趣的問題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深思細想,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能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交通運輸業》一節時,作為新課的導入,為了介紹交通運輸業的作用,我讓學生將《廈門地理》教材也帶到課堂上來。上課開始,我首先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到過廈門中山公園游玩嗎?你乘車路線是怎樣的?大概要乘多長的時間?” 此時,學生的興趣馬上高昂起來了,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先坐301路車到馬巷車站,然后轉乘其它公交車經同安到集美,過廈門大橋到火車站,再轉其它的公交車到中山公園,大概要2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時,我讓學生們打開《廈門地理》扉頁上的“廈門市政區圖”,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剛才所說的路線,然后讓學生根據比例尺計算翔安區政府到廈門火車站的直線距離。通過計算,學生明白了我們所在地與廈門島直線距離很近,而現在卻要繞一大圈才能到達,交通非常不方便。接著我讓學生找出圖中劉五店和五通兩個地點,進而介紹翔安隧道的建設情況,讓學生明白翔安隧道建成后本地至廈門島內的行程將會大大縮短,學生們也認識到了發展交通運輸業的作用和意義。這樣,通過鄉土地理教材與國家課程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感性中學地理,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角度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設計教學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并準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