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
摘要:語文是負載文化交際的工具,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讓語文教育適應未來發展需要是語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無論是從語文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角度講,都必須重視語文科的閱讀教學。所以,培養小學生讀書的習慣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選擇條件,面對異彩分呈的影像信息,教科書顯得更加泛味,有許多小孩不愿意讀書。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應對各種類型的檢測考試,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閱讀習慣能力的培養。
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近幾年,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認識學習規律的引導和掌握學習方法的指導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了學法(即閱讀方法)指導的探索,下面談談具體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方法來源于實踐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讓其“暗中摸索”。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二、拓展學生的閱讀期待
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由于年齡、閱歷、知識、能力的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生差異性。
以往的閱讀教學,學生對閱讀沒興趣,很大原因上是過多的內容分析(或提問)所致。此類分析,或者失之過淺,就課文內容的順序,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問或講,而學生對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自己讀懂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當然不能得到滿足,當然對老師的教學也失去了興趣;或者失之過深,對課文大概內容的理解,大大超越了學生的“期待視野”,學生期待獲得知識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滿足,因而也失去興趣。
因此,閱讀教學初讀環節,老師可讓學生交流初讀的感受,談談讀懂了什么,學生的交流能使他們享受成功的滿足;“精讀”環節,可讓學生提出想解決的問題或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問題都是學生自己提的,都在學生的“期待視野”里,他們自然有閱讀的興趣。如果學生提的不是課文的重點或難點,老師要加以引導,比如可以說:老師想提點更難的問題,大家有信心解決嗎?當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后,老師才提出涉及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這樣的教學,學生仍然能把問題納入“期待視野”。如果老師撇開學生的問題,又不在情緒上加以引導,當老師自己把問題提出來之時,也就是學生學習興趣驟然下降之時。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閱讀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學生喜歡情節,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大概情節,“閱讀期待”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
三、質疑解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教師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則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主動探索,激活創新思維的作用。
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科學的學習方法來源于成功的學習實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
四、遷移鞏固
教會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就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反復訓練就可以讓學生成為天性中的一部分。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并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閱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于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通過早讀或少隊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人人帶上所讀的書,大膽走上講臺,向師生介紹所多書的名稱,內容,并展示自己收集的好詞佳句,這樣既讓學生交流了讀書經驗,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膽量,同學之間還可以互相借閱,并在規定時間內歸還,激發了每個同學的讀書興趣,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了學生愛護書籍與他人愉快合作的良好的品質。
五、整合鞏固積累
積累一定量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形成認知策略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自覺靈活地運用一定的方法進行學習時,學習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語文閱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而要與學習策略的培養密切聯系,并把著眼點放在后者。
學生掌握了幾種具體方法不等于學會了閱讀。學會閱讀的核心是學生將具體的方法整合內化,成為系統的、較完整的、靈活的認知策略。這種整合內化的過程需要教師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從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抓起,有計劃、有意識、有序列地進行持之以恒的訓練。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隨著年級的增長由低到高,由淺入深,螺旋上升。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堅持不懈。教師只有努力探索閱讀指導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閱讀指導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