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強
摘要:數學是一項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用學科,做好數學的教學工作,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各項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此時做好數學教學,可謂意義非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就應該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通過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實用性極強,因而如果忽視了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無異于白學。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生活化教學來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呢?對此,本人就這一問題結合以下幾方面的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一、活用教材,促進學習素材生活化
教材是經過專家學者的研究編撰出來的,是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樣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所以很多教師都是以教材為根本,不敢“越過雷池一步”,以為教好了教材,就相當于教好了數學,其實不然。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當然學習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力的狀態。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信息,在學生所列舉的眾多信息中選擇出一條生活化很強的例子:3月12日植樹節到了,學校決定在校外公路栽種樹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0棵,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告訴同學們“這批樹木的成活率是95%”,從而提問“成活率”和“95%”的含義,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開放教學方法,引導自主學習
學習方式體現自主性,教學空間體現開放性。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開放教學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
學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和探究,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是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教師應進一步拓寬思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把活動的空間延伸到校外、課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校園的綠化面積”時,為了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進行實地的測量、計算。首先,引導他們測量諸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簡單圖形的綠化帶,并計算其面積。其次,又要求他們測量一些不規則圖形綠化帶,并指導他們采用割、補等方法來計算其面積,以此來解決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再次,通過學生交流、教師歸納的方式對這一活動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數學知識與自身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既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又開放了教學的空間,讓學生有了施展本領的機會,在感到新鮮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勁頭。
三、注重數感的培養,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讓學生做一個有心人,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愿望,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在教學中找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就需要從培養學生的數感開始,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數感,就是對數學的感覺、感受乃至感情。它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數學素養。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與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溝通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次質的飛躍。因此,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了解生活;學會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問題;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遇到問題時能自覺地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一種量化的思維習慣。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更用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學應該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