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理穎
摘要:校長的教育管理理念決定了一個學校的文化環境和人文思想,奠定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礎和底色,是關乎到學校和教師未來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本文從創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改善教育管理理念的視角探尋了校長提升學校管理質量、實現學校科學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校長;教育管理理念;科學發展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之中說道:校長在學校之中的領導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領導,行政領導是其次的。校長要辦好一所好學校,決定性的力量在于校長要本身要具備系統的、深入的辦學理念,并能夠對教育管理開展理性思考。
一、理性思考之一:創新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理念體現為校長對教育的作用、過程、方法、作用、評價的綜合認識。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教育形勢需要校長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教育挑戰。
(一)教育管理理念直接決定校長行為取向
為了構建更健康的教學環境和更優質的教學氛圍,校長承擔起教學原理的工作,并以激發教師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約束力為主要目標,引導教師遵循教學管理、積極開展教學,在實踐之中不斷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
首先,校長要在思想上激勵教師,鼓勵教師意識到自身教育與人的職責。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思想決定了教學活動整體的方向,同時也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成效。在日常教學管理之中,校長要采取多樣化激勵機制來穩定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工作積極性,通過制定可行的目標、發揚民主精神、給予情感激勵和發揮榜樣精神的方式來穩定教師思想。
其次,校長要注重在工作中激勵,維持穩定的教學質量。教學質量一直是學校各項工作開展的主題和核心,教師隊伍的素質是教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對不同學科、不同年限的教師采取不同的引導方法。一方面,校長可以引入教學循環方式,設立各個教學敢為的目標和責任,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抽查活動,并對教學質量展開期末評估,在教師隊伍之間建立良性競爭機制,使得每一個教師都能夠獲取同樣的教學機會、承擔同樣的教學責任,產生提升教學質量的內在動力,自覺地為提升教學質量而努力。
此外,校長要引導教師在競爭中提升自身素質。一方面,校長要引導教師開展積極的教學評價,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讓教師對教學樹立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激發教師的心理潛能和工作積極性,讓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在出臺全面系統的管理教學平均愛體系的基礎上,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內容、全層面的評價。校長還可以在期末引導學生參與評教活動,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量化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和教師的薪資、評級、晉升掛鉤,在客觀上敦促教師形成責任感和危機感,激勵教師朝著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
(二)教育管理理念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校長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者、引領者和研究者。高爾基認為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其才能發展得才會越快,也才能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校長要高標準地要求自身崗位責任和崗位能力,以駕馭教材、駕馭學生、口語表達、發展課堂藝術、進行知識延伸作為自己教學管理的目標。校長切忌高高在上,而是要深入到一線教學之中去,掌握教學動態,要在自己的引領下敦促教師形成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范圍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能力,指導教師朝著學習型、能力型軌道邁進。
第一,要指導教導處發揮導的作用,讓教師注重新課程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引入,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要做好常規教學質量管理。在日常教學中的每一節課,都要維持住良好的教學質量。校長要倡導教師集體備課,在討論中集體備課。在教學之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教師用教材教學,而不是教導教材而已。教材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使得學生善于觀察思考,會動手、能表達、善于總結。
第三,要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校長要在堅持校本培訓的基礎上,進行名師平臺打造,用嶄新的教學思路來培養教師隊伍,組建優秀教師去接受培訓和學習,借鑒其他學校優秀的教學經驗,將培養骨干教師作為自身主要管理目標。校長應當對教師崗位提出要求:上好規范課,再上好優質課,做好示范課,探索創新課。
二、理性思考二:改善教育管理方法
嚴格的教育管理能夠為學校各項工作有力開展提供堅實保證。校長的任務就是在學校內部形成規章嚴謹、活潑生動、身心愉悅的工作氛圍,進而在治學治校之間形成和諧穩定的關系,達到理想的教育管理成效。學校管理是兼具制度性和人文性的工作,人文教育理念一方面符合現代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則符合社會普遍心理需求。因此,校長要將研究管理的重點放在人文理念的灌輸和應用上。
第一,要實現終身化學習。學習奠定理念的基礎,理念決定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方向決定未來的道路,未來的道路決定了發展的質量。校長要在注重自身學習的基礎上,引導教師用新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思想。校長需要引導教師樹立這樣的信念:精讀每一本書、精致地做每一件事。教育給予每個人平等的學習機會,校長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地參加學習,提升自身學歷層次、崗位技能,將政治學習、教學反思和教學技巧的學習作為提升自身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教師的業務學習需要以培訓、內化、研討、提高和運用為原則,學校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要積極講座和宣講。校長還要以五個一標準來要求教師,即:每學期寫一篇教學論文、每學期開展一次課題研究、每學期講一次公開課、每學期讀一本教育論著、每學期出一份高質量試卷。
第二,要實現人性化管理。校長在管理過程中要時刻謹記以人為本理念,對教師開展柔性管理,給教師創造舒展個性的機會,在無形中提升學校凝聚力和團結力,使得教師有創新性開展教學的機會,并能夠構建生機勃勃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說,以人為本的教學環境本身就是教師號召力、影響力和同化力的延伸,同時也是校長個人魅力的具象化體現。對于那些以情待人的領導,學校要高度重視。做到了以請治校,學校自然就能夠以更嚴苛的眼光對待自己,展現出更強的凝聚力。校長是參與者,和教師共同研究;是同事者,和教師共同探討,是學習者,和教師共同學習;是伙伴,和教師共同進步。校長和教師之間民主、和諧的人際環境能夠將教師的工作熱情最大限度調動出來,推動學校實現長遠發展。
第三,要實現服務化管理。管理是服務的另一種表述。新課標改革一直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最成功的管理模式是尊重人性、關注情感的柔性管理模式。首先,校長要樹立服務意識,一切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師生需求為出發點,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令人身心愉悅的管理服務;其次,要給師生留有創造的權利,使得教育過程充滿智慧和挑戰,讓學校教育充滿生機;再次,校長要服務家長和社會的力量,鼓勵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在家長座談會中吸取家長對學校管理的意見和建議。校長還要確立固定的服務接待日,讓教師提出校長需要進一步做的,使得校長自己意識到自身是為社會、為家長、為學生、為教師服務的。
第四,要實現科學化管理。校長在管理和決策中處于核心位置,是學校的靈魂。一方面,校長要具備知識、才能、品德等基本素養,另一方面還要在科學化管理上具備一定的能力。校長表現出來的魄力、魅力、愛心、奉獻、公正、廉潔、探索和創造等心理素質是管理好學校的基本前提。校長要引領全校樹立績效評價為導向、規范管理為基礎、管理隊伍為關鍵、靜心育人為特色的教學管理機制。
第五,要實現和諧化管理。校長要以先進的教育管理思想為前提,體現出自己教育指導的風格,讓學校在現有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發展。校長要以身作則敦促教師形成敬業精神和敬業態度,深入到教師團隊和領導班子內部,堅持用人唯賢原則,提拔有才有德教師,對有德無才教師進行培育,借助身邊榜樣額作用進行以老帶新,讓優秀的敬業精神和敬業態度得到傳承。作為校長,還要具備良好的決策力、應變力、科研力和指揮力,要培養自身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基礎和以改革為基礎的創新精神,在工作中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學會換位思考,多了解教師的感受,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和優秀之處,并將之作為鏡子反思自己。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52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43-46
[3]李鎮西.我的教育思考[M].漓江出版社,2012:40-46
[4]楊太清.促學校科學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第二屆中國小學校長大會”綜述[J].中國教育學刊,2009,(2):88-91
[5]袁雪婷,諸小妮,劉小君等.論邊遠山區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校長角色[J].教育現代化,2017,(1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