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敬
摘要: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熱點話題,同時也是難題。“教育”是學生合理思想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不合理思想需求得到引導和矯正的過程,是單一和淺層需要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的過程。“服務”是為他人提供幫助、方便,更多地理解為一種有目標的滿足和給予。教育就是服務。沒有問題的學生不能叫做學生,問題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教育服務。教育中難免有難堪與尷尬,服務是解決問題的法寶。
關鍵詞:教育;服務
縱觀初中教學整體,教師的專業學識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學生的能力,能管理好紀律,教師才能上好課學生也才能聽懂課。班級要有好的紀律,這當然有班上學生的素質和課任教師的因素,但更有我們做為“一家之長”的班主任的因素。現在的學生因為營養過剩及“讀書無用論”等諸多原因造成早熟、多動、多嘴、厭學、棄學和強烈的反叛,“問題學生”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給我們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難的要求,只有我們班主任對學生做足了思想功課,自己班上的學生才能守紀律,才能使學生更平穩順暢地渡過人生成長中最艱難的時期。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很多同行前輩給出了許多好而具體的方法技巧,但我想,班主任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最根本出發點(心態,指導思想)最重要,思路對了,心態擺正了,方法自然就有效可行。在多年班主任實踐中我認為切實可行的根本出發點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因為教育就是服務。
一、教育就是服務
“教育”是學生合理思想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不合理思想需求得到引導和矯正的過程,是單一和淺層需要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的過程。“服務”是為他人提供幫助、方便,更多地理解為一種有目標的滿足和給予。
傳統的“學校教育”認為:教育是給孩子提供有影響的活動,通過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得受教育者發生預期的變化活動。
但新理念下的教育,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當學生的需求正當合理時,教育就表現為教師對學生全身心的“遷就”,從而為學生“錦上添花”;當學生的需求不合理時,教育就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為學生“指點迷津”;當學生的需求合理但層次較低時,教育就表現為教師為學生的鼓勵和激勵,為學生“雪中送炭”。所有因這一切所帶來的工作就是服務,所以說“教育就是服務”。
二、沒有問題的學生不能叫做學生 問題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教育服務
所謂“問題學生”就是和教育主流目標思想行為不相符的學生。“問題學生”往往消耗了我們班主任工作中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我們“服務”好了班上這些“問題學生”,則一個班班風學風自然也就上去了,否則難有較大的轉變。 “問題學生”如果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世界多樣性存在所要求的,世界需要各種不同思想行為的人共同存在,這樣才是百花齊放,這樣的生活才多姿多彩,社會才會不斷有創新不斷有進步。否則又回到“人人頭戴解放帽,身著解放衣,腳穿解放鞋”的文革時代,時代不是褪色了嗎?“問題學生”,從學生的廣泛定義來說,有問題的才是學生,沒有問題的不能叫做學生,這個世界上應該也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沒有問題的正常人,也就是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問題中渡過,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年紀這么小,這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認識到了這一點,心就坦然了,我們就會明白學生時不時的犯錯是成長的必然行為,是學生不可控的、無意的、這個年紀常常會犯的錯誤。但這么小的問題孩子更需要我們做為為人師長的教師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以幫助其糾正錯誤。
一次我巡班時發現班上兩位同桌上課時人各戴一個耳塞一起聽MP3,我便在窗外招手示意叫他們出來,他們看見我后不但不理不采且繼續傲慢地聽歌。我打開教室門看著他們,這時課任教師也停下了課,班上的同學都看著我,我便走到這兩位學生面前叫他們把MP3摘了并跟我到辦公室。一位同學出于害怕主動摘了下來,沒想到另一位卻將同桌剛摘下來的耳塞戴起來,還隨音樂扭脖子,這時全班同學目目相虛看著我,課任教師也出聲叫他們停止聽歌并跟我去辦公室,但他們依舊不聽。面對這樣的場面我已經有點激動,我忙移動腳步往課室門口走回來以調整自己的情緒。這兩位學生是有點牛皮,但他們是我的教育服務對象,就象飯店的服務生不會對客人發火一樣,我不能跟學生一般見識,我不能隨便向學生發火,但我不能讓他們的不合理需求得到滿足,這樣的“問題學生”更需要我的教育服務,讓他們知錯并改正。到教室門口后我猛一回頭,微笑對這兩位學生喊“出來啊”,經過10分鐘斷斷續續5次喊話,終于看見已經沒有聽歌的同桌用手臂碰了碰戴耳塞的同桌,這時這位戴耳塞的同學摘下了耳塞,在眾目睽睽下離開了座位并隨我到了辦公室。我抱著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宗旨,花了2個小時細致地分析他們的優點錯誤,并使得這兩位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后來的二個月時間里再經過幾次反復的教育服務,這兩位學生成了我班上的遵紀好生,幾年后這兩位學生說起這事還對我心存感激。
三、教育中難免有難堪與尷尬 服務是解決問題的法寶
我們做教師也是凡人一介,萬不可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特別是我們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沖動而不懂事的小孩,教育中出現難免有難堪與尷尬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的祖師爺孔子在教育中也一樣遇到難堪與尷尬。《史記》孔子列傳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路上課時就當眾對孔子吐口水,被吐一面口水的孔子當眾非常難堪與尷尬。百家講壇里的閻崇年老師是眾所周知的名人,但同樣也有他的學生(觀眾)“大漢雄風”當眾給他耳光。美國是世界一流的強國,非常肯定是一個教育強國,所以美國總統從這一意義上說無可爭議地是一位大教育家,但他也一樣因為做法和觀點不同而被伊拉克記者(我理解為現場的學生)“臭鞋砸臉”。 近期,身邊臺灣的“阿扁”和“英九”時不時被大眾臭罵,遠在歐洲的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被砸滿臉是血,這些都可以說是他們的學生(人民)對他們教育言行的不認同所做出的行為。所以,任何人在教育中都難免有難堪與尷尬。但如何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還是“服務”。
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我主張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林冬桂.班級教育管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鄭 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