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曲措
摘要:伴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也出現了較大的改變。作為小學老師,應做好學生們的德育教學工作,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目的在于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德育教育;基礎
對于德育教育工作來講,其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程,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例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質教育等。品德與社會科目是一項基于學生社會生活前提下,推動學生養成優良品行的綜合課程。由此可見,品德與社會學科肩負著德育教學的任務,作為任課老師,有義務也有責任加大教學力度,提高教學質量。以下簡要針對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學生德育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一、結合教材 注意德育滲透的自然性
在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僅依據課本生搬硬套的講解知識點,學生機械性的進行背誦,很容易對德育教學產生抵觸心理,降低教學質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科目的授課老師,需要結合科目的自身特點,將德育的內容隱藏在知識的訓練及教學中,從而讓科目的生活性、綜合性及德育教學思想密切聯系在一起,實現德育教學同知識講解水乳交融,潛移默化的被學生所接受。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收到思想方面的教育。特別注意的是,教師不可以生硬的把德育教學附著在課程內容上,而需要自然的進行滲透,從而發揮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我家門前新事多”課程時,就可以先為學生講解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然后將社會發展的內容融入教學課程中,增長學生們的見識,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 德育內容要科學化
對于品德與社會學科來講,其是小學中高年級所增設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教材的編訂內容主要是結合學生們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等,具有較強的階段性質。人們在發展品德期間都具備一定的順序,整體發展過程存在階段特性。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授課老師,需要將德育的內容包含在知識點中,依據學生們的年齡等特性,遵照不同年級學生們的品德發展程度及教育階段,合理選擇德育的內容,組織德育的活動,并且確定德育的教學重點,進而全面體現出德育教學的科學化。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四年級的學生重點講解“誠信、孝道”等內容,針對五年級的學生重點講解“團結、合作”等內容,針對六年級的學生重點講解一些“科學、社會”等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
三、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 重視德育的實效性
現今,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期間,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及針對性相對較弱,主要體現為學生們的品德養成脫離了真實生活,教師在課程教學期間完全將品德內容由學生們的生活里分離出來,僅當做一門知識進行教學。其實,品德與社會課程同生活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教師教學期間需要關注德育的時效性,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情境內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行探究獲取正確答案。例如:教師在講解“社會文明大家談”知識點時,就可以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選出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針對各個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多采用肯定、鼓勵、表揚的話語,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再例如:教師在講解“文化風采”課程時,就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個小型的展覽,要求其他班級的學生或者老師進行參觀,從而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利用學生直接參與社會活動,使學生直觀的感悟到道德品質,不斷完善自身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四、把握學科特點 注意德育滲透的生動性
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來講,其是一門具備較強生活性的課程,教師唯有掌握課程的特點及性質,全面滲透德育教學思想,才可以更加全面的發揮學科的優勢。在教學期間,老師需要緊緊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性”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德育滲透的生活性。例如:在講解“全家福”課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親友、長輩等教育自己的實例,從中感悟家庭成員對自己的關愛,體會成員間的情感,讓學生明確認識到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同家庭存在密切的關聯,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再例如:教師在講解“貼春聯”課程時,就可以讓學生講述以下自身家鄉的民俗、習慣,從中體會濃厚的春節氣息,利用對自身家鄉民俗的深刻認知,調動學生們對家鄉的熱愛。
另外,德育的教學不僅需要同知識講解、能力培養內容密切結合,同時還需要找尋其同學生精神方面的切入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面對現今社會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局面,學生的成長及教育觀念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學生以自身為中心、耐挫折能力較弱、不愿意吃苦、自理水平較低。同時,家長的教育方法也存在問題,從而使學生集體意識、道德意識、節儉意識相對薄弱。針對此情況,就需要老師精準把握學生的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品行素養。例如:教師在講解“遇到困難的時候”課程時,就可以針對現今學生耐挫折能力較弱的特點進行訓練,為學生創建氛圍,幫助學生認識到遇到困難要勇于奮斗,堅持不懈,從而收獲成功,并且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小技巧,增強學生們的適應性,從而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及發展奠定基礎。
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期間,滲透德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作為德育教育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并且利用多種教學措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善自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