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摘要:在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之中,不僅僅要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同時還要對本國的文化進行發展,通過革新文化系統來提升綜合文化發展能力。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借由群眾的力量發展起來的群眾文化對于當前的文化建設工作非常關鍵。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弘揚時,需要關注民俗文化藝術,本文將群眾文化發展工作與民間民俗文化傳承工作進行結合,提供發展傳統式文化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繼承;群眾文化
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始終具有重要意義,其與經濟、政治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相比政治與經濟,文化更多起到的是間接性作用。在文化大繁榮的社會中,文化沖突逐漸淡化,隨著國家逐漸開放,文化融合活動逐漸被開啟,在積極地吸收全新的文化要素時,不能遺忘我國傳統文化,在各種極富活力的全新文化現象的沖擊下,來自于群眾的民間民俗文化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本文結合這種文化的繼承工作,探討發展現代群眾文化的方法。
一、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
在探討文化發展問題時,需對群眾文化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與把握。
(一)繼承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
經濟提升使人們精神需求不斷加大。如今,群眾文化已經在基層群眾當中被重視起來。群眾文化充分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又對形式及內容作出了不斷創新,使得其在基層群眾當中迅速流傳開來。雖然傳統民間文化已經經歷了無數個日夜,但是,在國內人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其從前的模樣。例如,端午佳節人們要喝雄黃酒、吃粽子、戴香包和賽龍舟等,這是從千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習俗。中國有眾多的民族,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節日,例如彝族的火把節,已經從最開始的慶祝豐收發展成為今天一種固定節日。傣族的潑水節,也從最開始的迎新變成了現在擁有眾多含義的節日。這些都是一種民俗文化,更是一種群眾文化,這些文化都深受基層群眾喜愛。所以,群眾文化不斷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精髓繼承的同時,又不斷進行內容豐富與形式創新,這樣使得群眾文化不斷壯大起來。
(二)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前提。
傳統民俗文化是社會發展下的文化積淀產生的,經濟、政治及社會等方面能在文化之中具有一定表現形式。所以,文化對于民族甚至國家來說都十分重要。傳統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將時代特征及民族特色通過一定形式具體表達出來,例如,風俗習慣、服飾特點、飲食及歌謠等。雖然千年來不可能使每個民族文化都原模原樣的保存流傳下來,有許多文化已經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當中,還有的文化被不斷的進行更新,但這都不影響其自身價值。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的都是經過了千錘百煉,可以影響當前群眾文化發展。如果群眾文化只是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精髓傳承,并不足以實現群眾文化的全面建設。要想使群眾文化真正得以發展,必須要在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時代特征,在實現文化整合上進行內容豐富和形式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并且使群眾文化不斷壯大。
二、發展群眾文化與繼承民俗文化的方法
(一)選擇正確的繼承方法。
民間民俗文化并非都是落后文化,很多民俗文化都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具有的智慧,其存在的意義是極為深刻的,從這些民俗文化中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具有的獨特魅力,但是很多民俗文化已經走出人們的視野,基于人們極低的關注度,部分優秀的民俗文化甚至存在逐漸消亡的缺陷,完整地繼承民俗文化是極為困難的,選出正確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由于人們更加偏好現代科技技術,因此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可以嘗試在民俗文化中加入科技等現代元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充分融合,或者使用現代科技來呈現以及傳播民俗文化,傳承者可以參加錄制電視綜藝節目,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一方面可以使人們領略民俗文化的風采,另一方面還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民俗文化的隊伍中。
在端午節,人們有賽龍舟的習俗,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來傳播賽龍舟的盛況,但是同時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使人們更多地接觸傳統文化具有的積極影響,消除對民俗文化的誤解;在元宵節,自古有觀賞花燈以及猜燈謎的習俗,制作花燈需要使用及其靈巧的工藝,而應用現代科技可以使花燈作品被長時間保留,甚至可以被安全地用于家居裝飾之中,不僅使傳統文化被保留,同時提升了民俗文化具有的實際意義,在猜燈謎的活動中,可以呈現更多與民俗文化相關的題目,借此來向群眾科普民俗文化知識。
(二)開展文化創新活動。
民族文化傳承與群眾文化發展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將經歷的過程。對傳統民間文化進行傳承和對群眾文化進行建設可以帶動國家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前進發展。一個國家只有將豐厚的文化作為基礎,才可以一直立于世界發展之列。一個民族只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才可以始終保持特有的民族特色,才可以避免民族文化長期被同化以致最后消失。對傳統民間文化進行傳承可以幫助人們吸取歷史經驗,避免人們開展工作時走彎路。
無論是發展群眾文化,還是對民俗文化加以傳承,都要具有創新意識,人民群眾既是群眾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其受益者,通過文化創新可以給文化賦予更強活力,使其逐漸恢復原有的生命力,被更多的人接受。因此需要從外在形式以及內涵等多個方面來豐富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使文化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在創新過程中,需要將文化系統之中的保守以及落后的部進行剔除,使其成為符合時代與群眾的存有獨特價值的文化。民俗文化本身就來自于群眾,無論是繼承還是發展均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在發展民俗文化時,需要關注文化具有的環保價值與實用價值,使傳統民俗文化演變為更容易被群眾接受的新時代文化。
三、結束語
隨著時代變更,人們面對著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功利心變得更強,在接受并進行文化活動時,往往更為傾向“快餐式”的娛樂性文化,并非所有易于被接受的文化都具有積極意義,而群眾文化對于社會文化會形成導向性影響,因此在了解群眾的文化訴求后,應當采用合理的方式對其加以引導,進而發展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本文對民俗文化存在的價值進行了研究,并進一步探討了繼承方法。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優秀的民族文化必須具備更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林霖.(2017).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研究.神州(31),16-16.
[2]杜娜.(2017).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文藝生活·下旬刊(1).
[3]羅小青.(2017).民間民俗美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承與發展.文藝生活·下旬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