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山
摘要:校企合作是中職院校育人機制的關鍵要素和途徑,育人機制則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礎和平臺。通過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不僅擴大了育人參與范圍,將地方政府、行業及企業納入育人范疇,深化了育人內涵,而且對于探索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合作育人機制的建立及運行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職;校企合作;育人
一、完善相關政策及法規,建立地方政府統籌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
第一,完善相關政策及法規,制定地方性的鼓勵和保障法規。制定有關行業協會的政策法規,出臺鼓勵措施,發揮行業協會及其組織的作用,使其在“教學指導、實習指導、教材指導、評價指導、規劃指導、教師隊伍指導、人才需求指導、專業布局指導”八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第二,建立地方政府統籌協調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首先,地方政府必須肩負起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職責,統籌協調區域內中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并負責指導和組織落實。其次,地方政府應發揮政令推動的優勢,從有利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在政策傾斜、稅收優惠、物質獎勵、固定資產折舊以及貸款、投融資等方面出臺地方性法規,在某種程度上嚴格規定和要求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參與有關中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及育人,并在各種社會評選、評比活動中優先考慮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提高企業家參與區域管理及校企合作辦學的動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育人發展基金,多方籌措經費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本分擔機制,牽頭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發展基金,多方籌措資金,既要有政府財政投入,也要有行業、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部門的投入,還應有社會力量的參與,以及企業家、公民個人的捐助等。地方政府要建立行業、企業、學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人員參加的校企合作育人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定期研究資金籌措方案及基金使用計劃,公開資金使用用途及明細。
二、發揮辦學育人平臺作用,創建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育人全面互通機制。
第一,吸引企業主動參與教育教學。重點研究和制定辦學平臺內部運行機制,成立專門的日常辦事機構,定期舉辦工作布置會、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等活動,讓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領導、專家、工程技術骨干及人員盡可能地多參與中職教育辦學活動,主動參與教學改革,修訂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參與日常實踐教學,接納學生進行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并評價學生實踐教學的效果;參與畢業生就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輔助跟蹤畢業生職業成長和發展等,為中職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第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養職教師資的運行機制,設立“雙帶頭人制度”,強化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雙帶頭人是指一個專業要配備兩名專業帶頭人,即中職院校的專業帶頭人和行業、企業的專業帶頭人。一方面,雙帶頭人確保中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方向和重點,確保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實際需求的高度“吻合”;另一方面,通過下企業實踐鍛煉,保證教學內容及評價考核與企業要求和企業標準的一致性。
第三,全面育人,全員育人。中職院校要兼顧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訴求和利益,發揮學校育人優勢,組織學生參與地方社會管理和服務、社區工作、志愿者行動、愛心關懷等,也可以讓教師和學生幫助企業解決一些生產上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工藝改進問題,幫助企業解決職工分流、安置以及轉崗技能培訓等問題。同時,企業可以讓學校組織學生參與企業的職工聯歡會、文藝演出、職業技能比賽、會務服務等工作,讓學生親身感受真實企業活動,領略真實企業文化,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地方政府應該統籌區域內的資源,調動區域內的所有單位,開展全面育人、全員育人,既為中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創造條件,也為區域社會和諧發展、和諧共建探索途徑、創新機制。
三、創新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完善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育人保障機制。
第一,制定中職學院章程,明確校企合作育人職責。中職院校應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制定高校章程的有關文件及精神,抓住有利時機,借助制定學校章程的契機,界定清楚辦學宗旨、辦學定位、辦學方針,明確校企合作在中職院校辦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理順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辦學育人機制和模式,為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的制度化、規范化創造制度保障和基礎保障。
第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校企合作的育人質量提供保障。中職院校應搭建好校企合作對接平臺(聯合體),建立協調分工、合作共建的工作機制,與行業企業共同分析專業發展趨勢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結構,構建符合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標準。搭
第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為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創造機制保障。中職院校實行按崗聘任、按聘期管理,教師崗位、管理崗位以及工勤崗位應全部實行崗位聘任,變革原先教師完全按課時聘任計酬的做法,全部崗位面向校內外招聘,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破除中職院校外請師資的瓶頸,讓企業人士可以自由、靈活地受聘為中職院校兼職或專職教師,心無旁騖地為學生授課、做講座并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彌補中職院校實訓、實踐師資不足的缺陷,切實加強中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
第四,探索管理制度改革,為實現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后勤及服務保障。為方便校企合作,便于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及工程技術人員到中職院校兼職授課或指導實踐教學,中職院校應探索管理制度改革,配合學校人事制度改革,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及作息時間,優化班車路線,改革考勤及考核制度,全方位服務和保障校企合作育人的需要。
總之,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企業文化、職業精神的育人功能,統籌并科學指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形成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交相輝映,互融共通,共同促進,合作育人”的良好局面。注重對教師的人文精神培育,塑造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隊伍,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過硬的技能水平影響和指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