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斯托弗諾蘭,備受影評人追捧的曠世奇才,也是投資人眼中的票房保障。電影敘事手法和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內在價值讓他的作品被冠上“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的稱號。他的每部電影不管從外在的表現還是內在的傳達,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本文選取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幾部作品,從他獨特而鮮明的敘事手法和對自我認知的思考,淺議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導演創作風格。
關鍵詞:克里斯托弗·諾蘭;風格;非線性敘事;自我認知
一、導演創作風格的形成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成長經歷與他導演的作品風格緊密聯系。少年時,母親空姐的職業讓諾蘭在美國和英國都有過生活經歷,擁有雙重國籍的諾蘭稱“自己經常處于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身份迷失中”。因此后來諾蘭的電影中常常有對身份錯亂、迷失、不斷進行確認的過程,這也間接地奠定了諾蘭作品的非現實主義懸疑類型?!蹲冯S》的主人公有家不回,選擇跟蹤別人偷窺隱私,最后意外成為一起案件的代罪者;《記憶碎片》的主人公無家可歸,患有短暫失憶癥,陷入往復的追兇過程中無法自拔。到了大學,諾蘭在文學院學習英國文學的經歷,為他以后作品中采取的非線性敘事手法的靈活運用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非線性敘事的手法也成為諾蘭作品在外在表現形式上最為鮮明的特征。大學期間,諾蘭還創建了“16mm”社團,在社團的短片拍攝經驗為他開啟了“獨立電影”的道路。他的第三部短片《蟻蛉》:一個男人在屋里追打蟻蛉,但其實蟻蛉就是縮小版的自己。從《蟻蛉》的嵌套式結構開始,諾蘭作品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初見鋒芒。
在1999-2017這不到20年的時間里,諾蘭基本上保持著兩年一部的速度拍出十部佳作。他的作品大多屬于非現實主義的懸疑類影片,但他卻選擇運用技術手段最大程度保持每一部影片畫面的真實性。IMAX、膠片、2D和現場特效,這四種諾蘭鐘愛的技術,旨在讓生活中的圖景真實地呈現在銀幕的畫面上。不選擇成本低廉、簡單省力的手段,諾蘭在影片的拍攝上有自己的堅持和獨到見解。
二、導演創作風格的核心:非線性敘事
諾蘭在敘事藝術的表現上尤為突出,富有濃厚的實驗意味,變化多樣,被譽為是“帶來后好萊塢時代新時期變化的重要證明”,是對商業電影敘事單一化的有效消解。
從敘事鏡頭上看,觀者一般不會被影片中的敘事鏡頭所干擾,而場景的切換,如敘事留白、新的人物出現和線索接納等,則會使觀者的注意力伴隨著時空的變化而做出必要的心理調適,期間影片的敘事能力則得到最大化增強,敘事的常規化也可能隨之顛覆。
諾蘭就是依靠非線性敘事的手法顛覆了敘事的常規化:他打破故事在時空上的連續性,將故事從時空拆解開來以造成燒腦效果,而且保證自己每一次看似雜亂的敘事都能合理地控制在觀眾心理調適能夠接受的范圍,雜亂卻不至于讓觀眾混亂。
正如昆汀·塔倫蒂諾所言,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經拍過了,所以,我們要用新方法去拍老的故事。諾蘭的作品多為這樣的故事,以《記憶碎片》開頭前6分鐘為例,脈絡清晰可分為3段內容:倒敘的彩色畫面,順敘的黑白畫面,倒敘的彩色畫面。影片講述了一個新婚妻子被人殺害想為妻子報仇的丈夫,患有短期失憶癥卻不肯放棄尋找疑犯,即使他為妻子復仇也會馬上忘記這段經歷,再踏上尋找下一個復仇目標的旅程,單說故事情節并不能讓人眼前一亮。但《記憶碎片》用色彩將兩個截然不同的時空區別開來,非線性敘事的手法便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的敘事不僅邏輯顛倒而且是碎片化的,情節若有若無,基本線索斷裂,敘事的表意主要依靠男主的旁白來完成,所以使得整部電影的思維更加難以拆解。這是諾蘭一部經典的非線性敘事電影作品。
有人把諾蘭的電影比做夢,因為它立足于現實空間講述的卻是非現實的故事。有人把諾蘭的電影比作迷宮,因為它繞來繞去你都找不到真相。他的電影,更像是一塊“拼圖”。諾蘭把一個完整的故事當做拼圖,有意識有規律地給你拼圖的部分,讓你獲取碎片化的信息,最后組合成一幅完整的拼圖,完成這個過程才會讓人恍然大悟,感嘆故事的懸疑設置。
三、導演風格的內在:自我認知
安德魯·薩里斯在文章《關于作者論的幾點認識》中,提出了一位導演可以稱之為“電影作者”的三點要求,即在技能上能勝任;有可識別的個性與風格;影片要有源自導演個性和素材之間張力的“內在意義”。這些條件中,前兩者屬于價值標準,而后者,在薩里斯看來,“是作為藝術的電影的終極榮耀”??死锼雇懈ァぶZ蘭稱得上電影作者,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有著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探索與表達。
(一)自我認知中對個人的認知
因為諾蘭的成長經歷讓他處于身份迷失的狀態,所以在他的電影中頻頻出現對個人該何去何從的疑問。處女作《追隨》、《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都有對這個主題的反應。
以《盜夢空間》為例,柯布陷入欲回家而不能的困境。由多重夢境交織而成的影片所展現的一切虛幻都對應著柯布不能回家的現實困境。諾蘭借用現實和夢境關系影射了當前人們的生存處境:是選擇美好虛假的夢境,還是殘酷真實的現實?現代人多數是迷失的,像主人公一樣在夢境和現實中不斷取舍,諾蘭用這樣的一個角色深深地觸動了觀眾的內心。
(二)自我認知中對社會的認知
由諾蘭為DC漫畫英雄蝙蝠俠打造的“蝙蝠俠三部曲”則上升到對社會的認知層面,開創了超級英雄的“暗黑”時代。他將一些社會真實問題融入了影片之中,塑造了一個和美國大都市極其相似的歌譚市,在這座城市里設置的一系列事件無不表達著諾蘭對社會的思考,矛盾性在事件中顯得尤為突出。
蝙蝠俠在晚上出沒于黑暗混亂的歌譚市打壓犯罪行為,但他為了打擊犯罪卻利用技術監聽整個歌譚市的電話。正義為理由的犯罪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小丑”以襲擊民眾的方式逼迫蝙蝠俠自首,曾經被蝙蝠俠解救過的人們卻要求蝙蝠俠去警方面前摘下面具,民眾為了艱難的生存是否應該忘恩負義?“小丑”在載有監獄里窮兇極惡的犯人和社會上流貴族的兩條船上安裝爆炸裝置,表明誰先炸死對方誰就能存活,這是精英和底層民眾的尖銳對峙。在假想的城市中,諾蘭完成了對社會存在的三種規則,即法律、道德和人性善惡的探討。
(三)自我認知中對人類的認知
《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集中體現了諾蘭對人類命運的認知。影片《星際穿越》中,人類因為濫用科技破壞了環境,主人公不顧女兒的反對選擇了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道路。影片著力渲染人類個體克服自身困境,勇于承擔對人類、地球乃至宇宙的責任。《敦刻爾克》以諾蘭對“敦刻爾克”戰役的認知重現二戰最具重要意義的歷史。影片分為海、陸、空三條主線,而這三條主線的主人公因為所處環境不同對戰爭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堤岸上的官兵所經歷的是漫長的等待和持續不斷的心理折磨;而戰斗機飛行員所面臨的則是瞬息之間的生死抉擇。在這兩部電影的主題表達上,諾蘭的格局更加宏大了。
克里斯托弗·諾蘭憑借著自己驚人的想象力和獨到的思考見解,使得其每一部影片都印上了諾蘭標志,兼顧藝術和商業元素,形成其特征鮮明的導演風格。
作者簡介:張笑萌(199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