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吉鳳
普通高中選修課程的開發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選修課程課開發主要為教師專業課程的延伸,或者是教師個體興趣特長的單一化整合。
我以項目式學習為研究思路,通過高中各學科間的融合、協作、互補、鋪砌,進行選修課程的開發及實施,希望能夠幫助學校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意義的選修課程,進一步深化課改。
這套體系以學科為軸心,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校本課程體系的特色,進行課程橫向拓展與縱深發掘,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求同并融、異科教師團隊的合作開發、學科交叉知識的共研互補、選考組合需求的學科鋪設四個方面進行教師選修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

“并融”是在研究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尋找學科間核心素養的近似與融合,通過知識與技能的交融,過程與方法的統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聚焦,在選修課程開發中,實現多學科間核心素養的共同辯證統一,在學生多元智力發展過程中,達成素養培養的有效化。
高中學段的學生,其核心素養培養的主體內容是人文底蘊的積累與科學精神的滲透。分解到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中,利用選修課程的多樣性,更易達成核心素養在知識層面上的多維聚焦。
例如,我校自主開發的選修課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屬于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通過展示良渚特殊的地域環境的發現,講解文明起源的必然性;通過各類考古發現,展現良渚先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從中力求打造中學歷史與地理學科的“生命課堂”。
選修課程的開發與開設,其核心主旨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達到教育的多元化。自主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培養,成為健康而獨特的生命個體。在多個學科中表述的創新素養,便是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有效手段。
在核心素養的表述中,物理、技術、生物、化學等選考科目中,都對責任意識作了表述。而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是參與社會建設的生涯規劃內容。那么,在選修課程開發中,與生涯規劃相關聯的課程,便是核心素養下“社會參與”的有效體現。
本選修課程是在高中物理課程基礎上,對航天航空類大學專業的初步對接,是學生個體生涯規劃中大學專業和職業規劃的深度體驗。
“協作”是指教師通過其他教師構建合作關系來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協作關系中,盡管具備一致的研究目的,但各自又有其分內的研究職責。
校本選修課程的設置與開展往往是個體獨立開展的行為,單個個體既是課程開發者同時也是實施者,每個個體間相互孤立的現狀對校本選修課的質量及實施效率帶來了極大抑制作用。
例如,我校多個學科合作開發的“高中生生涯規劃”,通過多學科教師及研發組共同來研究同一門課程的設計,從多個視角來認識和把握課程的教育目的與發展方向,在理論框架既定的基礎上綜合性編寫各部分的教學內容,或者依據教學目的來增設相應的活動或欄目。
跨學科教師課程開發的過程也是圍繞同一個項目主題展開思想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不同學科的教師依據各自專業視角提出自己對學科發展趨勢的見解,有效融合多個學科教師的意見,實現課程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同時也為多個學科間的交叉研究與創新提供了有利契機。
“互補”是指開發課程的成員為完成某個問題的研究而尋找一定的伙伴共同承擔責任,以各自的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來解釋同一現象,突破師資力量不足和單個學科的局限性,以此形成對某個問題相互補位,進而對該問題形成更深層次更多角度的研究,從而得出更科學全面的結論。
校本課程的發起往往源自于開發者的個體行為,這就使得貫穿課程開發和實施時容易使得課程的開發者和實施者重疊為一,這種“孤軍奮戰”的尷尬局面嚴重地制約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很多開發者具備了對課程開發和建設的靈感,但是缺乏構建教材的素養,也缺乏對學情的了解,因此很多開發者僅僅只能做到“率性而為”,無法建設成一個完整的“開發—實施—更新—再實施”的體系,甚至部分優秀的選修課因為實施者人員不足、課時沖突而被迫擱淺。因此,如何將校本課程從一種個體行為走向團隊行動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事物的發展和評價具有多面性,而解釋這些事物也應該從不同的維度去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既然有了不同學科的教師,必然會帶來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此時團隊的合作就成了重要節點,如何將不同學科中的素養求同存異,如何將同一個事物用不同的學科觀念進行合理的釋義,如何將學科知識進行相互的渲染和滲透就成了課程開發團隊的重要議題了。
“鋪砌”在新高考背景下,幫助學生找到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鋪平學習道路,減少坑洼與阻礙,各學科教師之間相互合作,開發出互融的選修課程,為學生七選三的課程組合需要鋪設道路。
在新高考背景下,文理科結合成為高考科目已不是夢,比如“物理+歷史+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等組合,已是見怪不怪。在此種情況下,學生需要更廣的知識面和強而有力的思維方式。因此,各學科教師可以共同開發選修課程,幫助學生達成知識與思維層面上的多維聚焦,從而更好地完成七選三的課程選擇。
在高中階段,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學科的科學性比較強,政治、地理、歷史則偏重于人文,通用技術則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比較綜合的課程。各個學科的相互碰撞,則會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如地理學科高中階段雖屬于文科類,但是其實質則是需要理科思維,若與物理化學結合,則會大大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生需要具備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
教師選修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讓教師的興趣愛好有了更廣的展現,積極性提高了,知識結構有了更寬的整合,視野拓展了,教師間的協作溝通有了更深的實踐,人文情懷濃厚了。
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在學校“鼎式”特色課程的學習中,充分體會生命的能量、感受生命的活力,以崇高的家國情懷為理想,以尊貴的生命態度為內涵,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希望,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