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大抵就在于“養成”與“改變”,它對人格的塑造、行為的規范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慣,帶有極為明顯的人性色彩,是個體內在思維的外化。“養好習慣之根,正好人生之本。”北京市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著眼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盡心為學生上好人生的修養課程。“做教育,經不起忽悠”這是李乃讓校長任職20余年來所堅守的態度與原則,也是學校治學精神的一個代表。經過實踐的打磨與錘煉,“養正”文化已在學校生根,成為一種特殊的價值引領。
事實上,對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來說,“養正教育”的關鍵就是“養”,而“養”的對象就是習慣。1906年建校,迄今,學校已走過百年風雨歷程。在漫長的教育歲月中,學校始終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李乃讓校長上任之后,更加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與特色建設,在原有的“創建規范加特色學校,培養合格加特長學生”的辦學思想基礎上,開啟了關于學校教育理念的探索。
最初,學校提出以養成教育為出發點,逐步使學生學會勞動、學會學習、學會健身、學會做人的辦學思路。隨著時間的推移,2003年,學校開始明確“培養良好習慣,成就幸福人生”的理念,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印發好習慣指導手冊,率先實施德育導師制,倡導“尊重人本、立足校本、務求效本”的“三本管理”,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提高了管理效能。秉持守正創新的精神,學校緊跟時代進步需求,確立起“好習慣、好人生”的工作品牌,摸索出“五個一致”(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相一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一致,文化浸潤與行為訓練相一致,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一致,教育要求與表彰激勵相一致)培養良好習慣的方法。五個一致保證了好習慣培養的深入實施,使學生逐漸養成了以“自理”為起點的生活習慣,以“傾聽”為前提的學習習慣,以“守規”為主導的行為習慣。
在北師大張東嬌教授等專家的幫助與指導下,依托北京市十二五規劃課題“積極心理視角下好習慣方法與途徑的探索”的研究,學校全力打造包括管理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環境文化、公共關系文化等七個緯度的“文化城北”,構建完整、科學的養成教育辦學實踐體系。
前期的醞釀,可以看做是學校理念誕生的鋪設。“養好習慣之根,正好人生之本”的辦學理念于2015年最終確立。學校將“養正文化”解讀為“養德——孝,養行——禮,養身——健,養智——思,養心——樂”五個層面,要求學生“會尊重、會感恩、會珍惜、會自立、會擔當;會微笑、會鞠躬、會問候、會禮讓、會輕聲;會飲食、會健體、會交往、會改變、會生活;會傾聽、會質疑、會表達、會應用、會創新;會審美、會悅納、會友善、會合作、會閱讀”,以“二十五會”為切入點,培養“陽光自信、樂學善思”的好少年。
新時期,基于“養正”教育的歷史使命,學校堅持以“習慣的沃土,幸福的樂園”為追求目標,以“真誠、合作、自主、創新”為校訓,確立了以“養德、養行、養體、養智、養心”為內涵的核心素養,并以此為導向,構建了“養正”文化的結構體系和整合路徑。“養正”文化所代表的獨特理念和傳承創新的立體育人觀念也給學校注入了無限的生機,使學校能夠適應變化中的教育環境,更好地為師生成長服務。正如學校“習慣賦”中所說:“學校乃教化育人之重地,宜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宜清新雅致,明理養德,塑大雅于一身,乃育人之本也。”昌平區城北中心小學,以厚重的文化積淀與良好的育人傳統,積極投身教育改革的大潮,不斷走向新的高峰。
課程,是一所學校的重要競爭力,也是學校文化的輸出載體。“養正”教育中,“正”是培養目標,即要正學生之心,正學生之行,正學生之言,正學生之智,正學生之身;而“養”則是達到目標之途徑。課程,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總和,是學校實施和完成“養正”教育的重要方式。
城北中心小學本著與新課程改革并軌,彰顯課程多元化、實踐性的原則,深入建設“養正”課程。從整體上看,學校的“養正”教育課程分為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兩大類。隱性課程主要指校園環境與教師的言行舉止,具有無聲的滲透作用;顯性課程主要指學校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整合,努力搭建完善的“養正”課程體系。
學校形象地將“養正”課程的設置比作五環。處于最內部的一環是核心,也就是“養正教育”的理念,主要內容指向的是學生培養目標;第二環是國家基礎課程,主旨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知識;第三環是北京市、昌平區地方課程和學校必修校本課程,包括安全、心理、陶藝、形體等等;四環是校本選修課程,主要是各類社團活動;五環則是必修的社會資源課程,即類型豐富的社會實踐。“五環”自成系統,每一環又分別分為五個部分:代表養德課程的紅色系列、代表養行課程的綠色系列、代表養體課程的紫色系列、代表養智課程的黃色系列和代表養心課程的黃色系列。這些內容,幾乎涵蓋了學生發展的各個領域,是學校實施“養正教育”的有力支撐。

>>六街小學讀書活動

>>三街小學學生風采
為有效達成“養正”的教育目標,學校進行了學科融合育人的探究,通過學科內融合、跨學科融合、課內外融合、校內外融合的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學科育人。在促進學科內融合方面,學校主要借助歌謠導行法、學科滲透法、模式構建法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與行為習慣。其中,模式構建法特指學校的“五思課堂”教學模式。五思即課前預習,質疑啟思;創設情境,自探靜思;小組活動,合作辯思;總結提升,交流導思;積極評價,延展拓思。該模式以“思”為主線,以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為主要目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涵養學生的智力與智慧。學校認為,學生的每一種能力,都不是由一個學科獨立承載的,是需要多科學的課程共同完成,學科與學科之間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校找準可以整合的課程之間的聯系,統籌規劃安排,減少了課時量的需求和教師的重復性備課,實現了高效的跨學科融合。此外,學習還從主題實踐活動切入,實現多學科融合、課內外整合。同時,通過積極整合家長資源、有效利用社區資源、合理開發社會大課堂資源、合理利用其他社會資源等方式做好校內外融合工作。
再者,學校還本著“體美育德,潛移默化;體美育智,健全人格;體美育健,全面發展;體美激情,個性張揚”的理念,在“養正課程”體系的框架下,形成了五大體美新品牌:享有“智力體操”之稱的國際象棋課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跳繩和陶笛課程,融入文化與健身元素的健美操形體課程,體現美育新亮點的創新實驗繪畫與美術校本融合課程,培養學生生存技能的定向越野課程。五大品牌豐盈了學生的認知,使學校特色更為凸顯。體育、藝術、科技等相關的70余個社團,深化了“陽光、動感、健康 向上”的體育美育文化;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推動著學生素質的發展。“學校堅持面向全體,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讓每一位學生找到自信的支點,讓每一位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從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最大維度的和諧、健康、全面、快樂的發展空間。”李乃讓校長的話表明了學校“養正”課程的教育目的,也彰顯了學校關注學生生命本體發展的人本情懷。

>>東關小學“經典”教育活動

>>西關小學“五彩周”活動
“養正教育”的一脈相傳,使得城北中心小學下屬的六街小學、三街小學、東關小學與西關小學四所學校找到了立身的根基。他們用養正土壤,澆灌自己的教育之花,綻放出耀眼的光華。
六街小學,一直奉行著城北中心養正之理念,希望“養好習慣之根,育高尚正直之人”。閱讀,便成為學校最好的選擇。由養正教育生發的“讀書啟智,感恩養德”的特色教育理念,牽引著學校的良性發展。學校在長期的實踐中,開發出人文閱讀與感恩教育的校本課程。童話節,是學校人文閱讀課程的典型。學校以話劇表演的方式創新閱讀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悅”讀習慣。同時,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自然”的感恩系列體驗課程,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的感恩必修課程(入學課程、畢業課程等),全方位地助力學生美好德行的培養。
三街小學,根據中心校的“ 五養二十五會”創建了自己的課程體系。用“四個一”——一個崗位、一根跳繩、一部經典、一項興趣,撐起了特色教育之路。學校通過師徒展示交流、匯報展演、集體研討等方式,促進教師技能與素養的提升,通過情感喚醒、明確目標、反復訓練、督導檢查、多元評價、反饋強化等六個養成步驟,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使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能得到歷練與成長。以一根跳繩為突破口,學校構建了跳繩課程,利用課前五分鐘、課后一小時的時間,對各個年級進行跳繩普及性訓練,并選出優秀學生成立精品梯隊,組成學校花樣跳繩隊,為學校贏得了無數贊譽,曾榮獲全國青島站花樣跳繩比賽第一名。每周一節閱讀課、一次廣播,每學期一部經典、一次閱讀展示,已經成為三街小學的醒目標簽,拉近了學生與經典的距離,使他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國畫、篆刻、土陶軟陶、管樂、傳統藝術項目在校園里煥發新生,一年一度的藝術節也為社會奉獻了一場精神盛宴。
“立足經典,守望心性”是城北中心東關小學的教育中心。學校堅持以經典傳承為媒介架起養正教育與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梁,用經典浸潤品格。經典閱讀、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三者構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養正文化”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指針。針對不同層次的課程,學校有著不同的定位:對國家課程,側重于深挖與拓展,力求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學科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實現古為今用的目的;對地方課程,重點體現地區風俗文化,突出與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學習;而對校本課程,則通過開發普惠課程、挖掘亮點和打造精品相結合,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另外,學校還盡力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在樓道里懸掛古典詩詞,小書屋里放置經典讀物,營造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氛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節,在節日期間,融入傳統美食、民俗游戲等,供學生盡情地品嘗,盡情地享受,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接受知識的熏陶。
“五彩周”活動是城北中心西關小學的創舉,學校把“我陽光、我感恩、我快樂”作為活動的口號,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安排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天都能收獲快樂。“播撒教育陽光,師生幸福成長”的“陽光星期一”,重在引導師生使用積極的語言激勵他人度過美好的一天,倡導每一位師生至少對他人說一句贊美的話,逐步養成寬容他人、悅納他人、贊美他人的好習慣。“唱響國學經典,傳承文明禮儀”的“唱響星期二”,通過課間播放《弟子規》《三字經》《論語》《聲律啟蒙》等國學經典,帶動學生吟誦跟唱,在傳唱經典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開展融情教育,培養感恩少年”的“感恩星期三”,旨在教育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回報,要求學生對老師、家長以及身邊的人說一句感激的話,做一件感恩的事,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課間激情舞動,全員參與健身”的“舞動星期四”,學校利用大課間的時間,召集師生歡聚操場,舞動著完全由學生自編自導的優美韻律操,張揚出青春的如火熱情。“評好習慣之星,促好習慣養成”的“收獲星期五”,由各班評選出好習慣之星,學校在大屏上滾動播放這些“明星”的照片,擁有5顆星以上的學生還會得到學校頒發的一枚優秀學生獎章。在“五彩周”活動的基礎上,學校相繼成立了電聲樂團、民舞、書法、繪畫、軍鼓等二十幾個社團,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
“真誠換真心,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是李乃讓校長的座右銘,而城北中心小學正是憑借對學生的一片真心與熱忱,幫助其養成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通過培植“養正”沃土,為師生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也讓學校教育獲得了持續向上的蓬勃力量。

>>中心校學生參加北京農業嘉年華農家秀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