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燕
(江蘇省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100)
“函數的表示方法”第一課時,高中數學教材蘇教版必修一共介紹了三種表示方法(列表法、圖像法、解析式法)和兩道例題.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過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那么進入高中,“函數的表示方法”究竟還有什么可教的呢?怎樣教呢?學生理解這三種表示方法,會做這兩道例題,并不是難事.但是,如果站在深度學習、本質理解的角度思考,“簡單的內容”教學并不簡單:函數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這三種表示方法各有什么優缺點?它們之間能相互表示嗎?怎么求函數的解析式呢?本節內容的學習能滲透哪些數學思想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哪些數學技能?
筆者認為,“函數的表示方法”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在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認知上的“落差”,精心設計典型素材,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錯誤或障礙,自然激發學生的思維沖突,立足于讓學生親歷嘗試、對比、說理、辨析、領悟的過程,以完善自己對函數概念的認知、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現將筆者上課的主要環節概述如下:
細節1 幫助學生理解函數表示中定義域的“不可或缺”,從整體上把握函數的三要素.
例1某種飲料單價是2元/聽,購買x(x∈{1,2,3,4,})聽這種飲料需要y元,你能用初中學過的方法表示函數y=f(x)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對于解析法,很多學生此時并沒有意識到要在表達式y=2x的后面注明定義域;對于圖像法,也有不少學生很自然地將描出的點連成了直線.對此,筆者并沒有匆忙給出結論,而是針對不同做法之間的區別,引導學生進行他評、自評并說明理由,使學生領悟到:定義域與對應關系是一個整體,構成了函數的“左膀右臂”,切不可“厚此薄彼”.
接著給出下面兩個變式:
變式1 設某種食品的單價是2元/千克,買x(x∈(1,4])千克這種食品需要y元,若用上述三種方法表示函數y=f(x),結果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
變式2 設某種食品的單價是2元/千克,買x千克這種食品需要y元,若用上述三種方法表示函數y=f(x),結果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
這里,仍是由學生獨立作答,教師組織評價,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定義域意識”.同時回顧了函數的三要素,進一步揭示了同一函數的概念.
細節2 感受函數表示中對應關系的“不拘一格”,正確認識分段函數.

圖1
例2根據函數圖像寫出函數的解析式.
分段函數是本節課的難點,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尤為如此.在巡視交流時,教師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題意理解不成問題,但還是出現了不少錯誤.

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問題串:
問題(1):該圖像對應幾個函數?函數的定義域是什么?
問題(2):x取0時相應的y值是多少?有幾個?
問題(3):x在哪個范圍內取值時,y=2?

最后總結得出:“分段函數,分而治之;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細節3 理解函數概念,體會抽象函數解析式的求法.
本環節設置了兩道練習:
(1)已知f(x)=2x+1,求f(3x+1);
(2)已知f(3x+1)=6x,求f(x).
從課堂觀察來看,第一問學生回答得較為順利并總結出方法代入.但是當把第二問呈現出來時,則遇到了一些“障礙”,學生感到很困惑,教室里甚至出現了一些爭執的聲音.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學生的第一問也只是會而不懂.

圖2
教師繪制了圖2,引導學生分別指出第一問的輸入值,對應法則,輸出值.學生理解了第一問的題意,即已知輸入值和對應法則,求輸出值.從而學生類比得出第二問是已知輸入值3x+1,輸出值6x,反過來求對應法則.

基于本節課的教學,不禁反思如何抓住課堂細節,引導學生深化理解數學的本質,提升思維品質.
其實民主的課堂經常會出現學生提出問題的現象,那是由于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新舊經驗間的矛盾沖突,這反映出學生正在積極思考.尤其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互動對話后提出的問題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狀態.這時產生的問題往往更具動態性、深刻性和創新性,是非常珍貴的課堂動態資源.面對這樣意外的細節我們要敏銳地發現其中蘊含的教學價值,接住學生拋來的球,隨機調整思路并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再把球拋給學生,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境界,挖掘出絕妙的教學契機,從而生成新的教學過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種種錯誤教師是難以一一預測的.教師不能為執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須對學生這些認知錯誤現場做出價值判斷并決定如何進行糾錯,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無疑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控制者,而是課堂資源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因此,當學生答問錯誤時,教師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該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問暗示,引導學生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即以學生錯誤答案為前提,推衍出荒謬的結論,讓學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頓悟,那么即使是錯誤也變得異常美麗.
學生已有的知識也是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個因素,因為學生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但是是否真的懂了呢.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提出有一定思考量的問題,誘發學生思考的熱情,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形成他們新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時刻都在發生、發展和變化著,如果在細節發生的瞬間,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并發現它們的價值,巧妙點撥,適當鼓勵,合理引申,便能窺見本質,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