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進
(福建省三明市第四中學,福建 三明 365001)
新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5.2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課時1,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
師問1:大家會算出等式2□+1=5中“□=______”.
生:大笑,2.(響亮回答)
師問2:比如,這個等式2□+1=□+6中“□=______”.
生:(一會兒)5,5,5,……(聲音不斷傳出)
師:很好,這兩個問題卡不住你們,下面我們再來幾題,準備好了嗎?
生(躍躍欲試)
生:□=2,△=1.
師:你們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問甲)
甲:先算出第一個式子中□=2,再把□=2代入另一個式子中求得△=1.
師:大家都是這么想嗎?
生:是.(聲音有點不夠響)
師:想不想再來一題?
生:好!
生沉默,繼而互相交流.
師巡視解答情況.
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3,△=2.”但大多數還未解出.(再過幾分鐘)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說說你是如何算出來的.
乙:我發現第二個式子可得□=1+△,代入第一個式子算出△=2,從而□=3.
師:有沒有不同的解法?
丙:老師,我是猜的.(學生們哄堂大笑)
師:很好,猜出來也是本事,大家都可以猜猜.
丁:我是由第一個式子得□=5-△,代入第二個式子中得△=2,從而□=3.
戊:老師,我發現兩個式子相加,2□=6,所以□=3,△=2.
師:大家看看果真如此嗎?這名同學好眼力,你們看出來了嗎?還有嗎?……
師:首先,我要表揚這幾名同學,以及算出來的其他人,沒算出來的也沒關系,聽了他們的算法,你們有所收獲嗎?其次,你們笑猜出答案的同學,“猜”也是一種技巧,數學中很重要,這是一種本能的直覺.最后,其他同學加油,我們還要繼續嗎?
生:想.(沒算出來的學生躍躍欲試,機會來了)
生:哇,這么難.(學生思考中,師巡視指導解答)
師:同學們,今天的課上完了,方法也教了,你們也學了,不是嗎?
生:老師,我們不明白,你能講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嗎?
師:好,大家注意聽講.如果將上述幾個式子中的“□,△”用字母x,y示,大家能得到什么?剛才我們知道前兩個方程組的解,也了解如何求,那么如何正確求解呢?講解例題:
①
②
解由①得2x=5-1,x=2.
把x=2代入②中得y=1.
①
②
解由①得x=5-y.
③
把③代入②中得(5-y)-y=3,y=1.
把y=2代入③中得x=4,
反思1 激發興趣
課標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本課數學情境的創設從形式走向實質,將方程中的x,y先用圖形“□,△”來表示,讓學生認識如何求“□,△”值的過程,轉化成抽象的含有字母x,y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過程.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參與,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獲.
反思2 形式淡化
注重實質,形式適度.傳統教學是按知識的邏輯順序講解:概念→例子→練習,而新課程一般是從問題出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出相關的概念和結論,力圖讓學生在“做”中領悟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的教學,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圖形等式算數入手,再過渡到較為復雜的題目,出現了不會解決的問題,從而發現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自然講解抽象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其實用含“□,△”圖形等式求數與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反思3 新舊結合
本課的教學,在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基礎上,探究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的關鍵在于消元,二元轉化成一元而已.本課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出發,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從了解求圖形中“□,△”的值,再到抽象的問題,對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學生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就不會那么難理解與掌握.
反思4 留下“尾巴”
反思5 數學課到底教了什么
數學給予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是什么?忘卻了所有的數學概念、公式與原理之后留下來的又是什么?
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寫下了“數學好玩”,數學好玩在于它的實質,而不在于它的形式.本節課的入手之處就在于“好玩”,學生從實際動手中發現數學的本質,將已有的知識轉化成數學知識,再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愉快的教學中完成授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