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校長

邵鳳鳴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始建于1955年。在“奠基未來”區域教育核心理念引領下,學校以生態型教育為辦學特色,把教育活動看作一個有機的生態,遵循規律,尊重差異,營造和諧、平衡、開放、共生的教育生態環境,使學生得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教育。
學校以生態型教育理念為引領,對教育資源、教育過程、學生發展需要和潛能等進行全方位梳理,構建了生態型教育課程體系,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綜合性課程、環境性課程四大板塊,為學生搭建起個性化發展的平臺。
生態型教育,強調尊重生命主體,創設適切的教育教學環境,順應并促進每個生命自由、充分、全面、和諧、個性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打造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物質環境,教室的聲、光、顏色、溫度、桌椅、教學設施、格局安排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式、參與式與合作式教學,學生有歸屬感;二是營造輕松、自由、安全、進取的心理環境;三是布置自然、多樣、整體、和諧的文化環境。
生態型教育關注學生在學習潛能、發展基礎和個性傾向等方面的差異,主張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主動發展、充分發展。為了適應學校課程體系和高考改革的需要,除保留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外,學校采取了走班制、導師制、學長制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走班制。“選課走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和思維模式,根據學生個人的意愿、興趣、能力及未來發展規劃,選擇能夠滿足自身需要的課程。
一是“定2選1”小走班,針對的是國家課程。通過計算機篩選,兩科共性的學生定為一行政班,而另一科不同的學生實行走班。二是分科走班,針對的是校本課程及社團活動。學科和教室固定,根據專業學科和教學內容固定教室和教師,部分學科教師掛牌上課或指導,學生流動聽課或自主組織各類社團活動。三是分層走班,針對的是基礎略差的學生。將學生學習水平分為A、B兩個層次。A層為學習自主、能力較強的學生;B層為學習被動、基礎薄弱的學生。A層學生由教師推薦書目,在行政班自主學習;B層學生到薄弱學科教學班進行學習,由教師對基礎知識與學習方法進行必要的輔導。
導師制。學校充分考慮學生以往的學習成績、參與活動情況、紀律表現、選課情況、未來發展方向等綜合情況,結合導師的性格、特長、任課經歷等,統一分配導師。導師的職責是對學生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心理上疏導、生活上指導、成長上教導,堅持發展性、人本性、漸進性與保密性原則,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過程、有實效”,并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評價措施。
學長制。學校安排高年級優秀學生做低年級學生的學長,提供經驗與智慧的指導。學長需滿足五個標準: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善于溝通交流的資質、勇于承擔責任的堅毅。學長制有利于實現學生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有利于促成學生學習上的自助、生活上的自理、成長中的互助。
生態型教育強調以尊重和敬畏生命主體為起點,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挖掘人自身所蘊藏的潛能。由此,學校提出了“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本、以學情為本。以學生為本,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習為本,明確了學習的核心地位;以學情為本,強調了學情的基礎地位。學校圍繞教學理念,依托辦學特色,形成了“三段六學”教學基本模式。“三段”即課前、課中、課后,“六學”即預學(依據“學案”,感知教材)、自學(自學教材,思考質疑)、互學(合作交流,嘗試解疑)、導學(教師引領,解難釋疑)、研學(深入鉆研,提升能力)、拓學(延伸課程,拓展學習)。
在具體操作中,以基本模式為基礎,結合學科特點,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科教學模式。如語文的“蓄點圓融”模式,數學的“導、思、練、評”模式,英語的“一導二動三實踐”模式,歷史的“自學、導學、反饋、拓展”模式,化學的“自主構建、學法指導”模式,物理的“前置、協作、差異、有效”模式等。
發展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生態型教育是通過生態學的引入,使全體學生得到適合成長與發展的全面教育。二者在目標上的統一性上不謀而合。但生態型教育更強調生態性的原則,如何將生態性原則運用于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靈活的教學方法作為媒介,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體驗性與實踐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案導學法。“學案導學”法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導學案編制和設計包括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詮釋重點的學習方略、拓展學生思維的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能力的學法索引,同時結合學校“生態型教育”特色,注重挖掘和補充生命教育、環境教育內容,以“學案”為抓手,采用“學案”導學,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全面落實課改精神,整體推進“生態型課堂”的動態生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場館教學法。場館教學法區別于場館參觀和科普式講授,學科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場館特點,利用館藏資源,創設情境,設計課程環節,以體驗為核心,讓學生親身實踐、獲得認知、激發情感的教學方法。首先是任務驅動。由老師結合場館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單,有效引領學生自主體驗學習。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場館中邊參觀、邊思考、邊學習,邊尋找答案,并由小組代表進行匯報講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源頭,而是通過“搭腳手架”,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快樂,并通過對復原場景進行分析推理、思考感悟,落實學科思維、探究能力、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情境、用教具展現情境、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情境、用活動表現情境、用實踐活動融入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識、提升智慧和發展潛能。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關鍵環節。生態型教學評價以服務于人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反對以往以“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為價值取向、遠離人的發展的評價教學的做法,力圖使游離于人的發展之外的評價回歸到對人的關注,提升人的價值,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生態型教學評價不像傳統教學評價那樣只注重區分學生優劣,為選拔精英人才服務,它的目的在于激勵和鼓勵,在于促進每個學生的整體發展與和諧發展。
首先,堅持非標準化評價的觀念,評價因人而異,允許打破常規、超越常規,營造學生個性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其次,突出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評價,即優秀的品格、扎實的知識、關鍵的能力、健康的身心。再次,重視真實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實行學生操行評定和綜合素質評價,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學校制定了本校評價項目量化表格,在質性評價技術方面,建立了師生成長檔案。其評價結果用于測量并判定教學效果、反饋教學信息、診斷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方法、調控教學進程,從而提升了師生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