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匯文中學校長

楊文利
天津市匯文中學成立于1890年,“圖自強,保綿長,日進熾昌,慎守勿怠自芬芳……”的校歌一直在校園內傳唱。校歌所弘揚的自強不息、永不懈怠的精神是學校優良傳統的核心,是百年匯文文化的靈魂。2001年,由三所普通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匯文中學。新匯文成立以后,我們以“奠基未來”為引領,著眼于師生未來發展,進行文化尋根,從百年匯文厚重的歷史中找到了文化傳承的核心要素——自強精神。以此守護和引領學校建設和發展,引領學校課程建設。
學校依托自強教育特色建設,確定了“讓學生在自主選擇與主動發展中成為更好的自己”自強課程體系建設的理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對發展目標的選擇,將“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起點與歸宿。確定了“強責任、強品性、強修養、強認知、強技能、強體魄”的課程建設重點,構建了“基礎型、拓展型、活動型、研究型”等四大類型32門校本課程,為學生夯實文化基礎、培養興趣特長、促進自主發展、提升關鍵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的基礎型課程。我們以學校生源的實際狀態為起點,研制了較為完備的校本化實施策略,編制分層次的學案、練習題,為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服務。
著眼于學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拓展型課程。拓展型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著眼于對學生基礎學力的橫向綜合與縱向延伸,注重發展學生興趣特長,注重培養為終身學習打基礎的發展性學力和勇于探索的創新能力。目前我校的拓展課程包括學科拓展、心理輔導、人生規劃、明德講堂、民族教育、禮儀教育等。如,“明德講堂”課程以“修身立德”為起點,以“明德樹人”為目標,它將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著力提升自信心,培育自我調節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現在,各年級已形成主題固定、課程固定、講師固定、時間固定的系列課程。
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活動型課程。該課程以多種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進而認同和接受正確的價值理念,自覺遵守共同的社會規范,不斷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我們以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活動為載體,實施實踐活動課程。學生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也是參與者,通過活動課程促進學生從封閉式學習向開放式學習的轉變、從文本式學習向體驗式學習的轉變。以科技節的創新大賽為例,學生自由組合成項目小組,共同研究確定方案,設計圖紙,尋找材料,動手制作,檢驗修正。整個過程就是發明創造的過程。制作的風車,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設計的投石器,結構精巧投程遠;疊制的紙橋,結構堅固承重力大……這些活動關注自主,關注實踐,關注體驗,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究、樂于創新的精神,也提升了學生善于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問題為起點、以研究為中心的研究型課程。這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力、強調團隊合作、重視實踐體驗的課程。對于改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學生整體和諧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課程包括了科技課程、STEAM課程、機器人課程、3D打印課程、實驗課程等。

天津市匯文中學“自強”課程邏輯結構圖
我們在全校范圍內初步構建起“四要素”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體系。“四要素”,即激情創境、自主學習、多元互動、反饋矯正。
激情創境。課堂需要充滿生命的激情,需要有昂揚向上的情緒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如此才能激活激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克服困難的勇氣。
自主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發展學習能力。
多元互動。學生的發展是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與教師、同學、教材和媒介等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這是多元互動教學過程的本質。因此,我們主張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同主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要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通過信息交換與反饋,發生相互交流、溝通、理解、補充和影響,從而使不同主體達到共識共進、共同發展的目的。
反饋矯正。“掌握學習”的實質是群體教學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這種反饋矯正能使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產生諧振效應。因此,在教育教學信息相互交流、作用和影響的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反饋信息,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調節控制,調整教與學的節奏,使教與學的活動處于和諧狀態。
“四要素”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堅持兩個教學理念,一是敬畏教學規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二是尊重學生差異,讓學生有尊嚴地學習。由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模式群構成:校級教學指導模式,體現教學管理常規要求,是指導性教學工作的規范;學科教學設計模式,反映學科教學規律要求,是引導教師設計教學的規范;各課型教學操作模式,反映個性教學風格的特征,是教師日常課堂教學操作的范式。
在此體系中,兩個教學理念和四個教學要素是教學模式體系的DNA,各學科、各課型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堅持,但是三層次教學模式結構又把教學流程的組合、教學方法的整合、教學技術的選擇空間都留給了教師,使學校的教學工作既有統一的教學意志(體現在共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素上),又有生動活潑的教學風格(體現在教師對教學流程、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的選擇與組合方式上,有充分的創新空間),進入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的境界。
在教學評價上,我們重點關注學生潛能激發的程度、主動參與的狀態、合作互動的效果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從教與學效益的達成狀況上回溯和查找教與學活動需要改進和完善之處。
自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生命的主人、成長與發展的主人。站在學生的立場,尋求課程與教學的改進,思考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將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常態優質”,探索核心素養培育的校本表達,不斷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