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燦濱
(閩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社會群體中廣泛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使核心價值觀的觀念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1]。伴隨著當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上出現了如微廣告、微信、微媒體、微支付等一系列與“微”相關的新事物,這種微文化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影響。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合格人才的主陣地,在這種微文化背景下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面臨良好機遇、又面臨巨大挑戰。高校應因勢利導,構建長效科學的微文化管理機制,將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來抓[2]。為此,本文分析了微文化傳播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并探析了相關培育路徑。
“微文化”是基于微媒體平臺的產生和普及,逐步衍生出的以即時化和碎片化為特征并注重向微觀和個體發展的文化現象,具有個性化、即時性和便捷性等特點[3]。大學生是參與微文化的主要群體,微文化的傳播也因此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1.1 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目標,這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文化浪潮的不斷推動,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滲透、相互碰撞,形成了復雜的多元文化,對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日益突出。因此,在微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1.2 有利于調動大學生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首先,微信、微博等新興微平臺不僅為大學生瀏覽、搜索、發布信息提供了便捷平臺,同時也為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個性需求和充分表達自身觀點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其次,微文化也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強化自身的自主意識。
1.3 有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的創新 通過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高校能夠打造出更個性化、更人性化的教育微平臺;同時,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教育微平臺獲得資源共享,進而用價值觀凝聚共識,提高自身的道德認知和人文內涵,形成健康人格。微文化的傳播不但改變了傳統的說教形式,也創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式,依托微平臺生動形象的方式,以及一些感性體驗和具體的人物事件,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志趣情操。
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作為微文化傳播的主要群體,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工作面臨著許多挑戰。
2.1 微文化的傳播使大學生價值主體意識自我化 隨著微文化的快速傳播,大學生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微平臺中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各類微載體,接觸到各類信息,而且可以與信息傳遞者進行即時互動,也因此使得大學生的價值主體意識逐漸趨向自我化。這種趨向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但在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只關注自我,他人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比較淡漠。
2.2 微文化的傳播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容易功利化首先,隨著微載體內容的不斷變化和更新,大學生的價值判斷也隨之發生變化。微文化傳播過程中充斥著享樂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等形形色色的不良價值觀,導致大學生在追求人生目標時,容易只看重個人價值和眼前利益。其次,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微文化傳播交互性較強,大學生的價值判斷極易受到影響,且由于當代大學生對新生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較多關注并喜歡傳播各式各樣的“微內容”,一方面滿足了他們追求個性和時尚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他們不合理的消費欲望,從而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日益功利化。
2.3 微文化的傳播降低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首先,微文化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等特點,加快了負面信息的傳播速度,在監管較為不利的情況下,一些虛假、非法的不良信息快速廣泛傳播,容易發展成為輿論危機事件,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了較大危害;而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學生有時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偽,容易受不法分子利用,傳播非法信息,最終背負法律責任。其次,不良信息本身的負面影響也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造成負面沖擊。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社會問題較多,加之不斷增多的微文化載體,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不利影響。特別是部分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用偏激片面的觀點刺激網民情緒,使得部分大學生不能客觀看待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產生了疑惑,降低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3.1 充分利用微媒體,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了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世界有益成果,體現了新時代精神”[4]。高校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坐標,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多樣文化觀,激發活力、凝聚人心、振奮精神。第一,高校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這種宣傳方式更加常態化;第二,高校要不斷建設和完善微平臺,可通過開展積極向上的“微知識”、“微主題”等討論,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大學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理性地辨別是非,自覺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對思想的侵蝕;第三,高??赏ㄟ^微媒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和微文化傳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2 完善監管機制,充分把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管理權 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高度重視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互結合的管理體制,加強新型傳媒宣傳隊伍建設,形成正面的網上輿論”[5]。但由于目前相關監管機制不夠完善,使得微信息的傳播缺乏約束,容易使人們的認知產生偏差,嚴重影響學校對輿論的正面引導。因此,完善微文化相關管理監督機制尤為重要。一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微文化傳播的領導機制,并建立校級微文化管理協同機制,及時發現和糾正一些不規范的現象。二是要重視校園網絡監管,完善微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監控機制,加強微信息傳播的制度規范建設。此外,還要積極在校園開展網絡道德建設,在微文化背景下,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種渠道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情操和網絡自律能力,幫助他們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
3.3 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能力微文化素質,是指具備適應微文化客觀環境及微文化發展的知識技能。高校要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能力,首先要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微文化素質[6]。高??梢栽O置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充分利用校園網向大學生傳播健康向上的微媒介知識。其次,加大力度培育大學生對微文化的批判性思維,讓大學生通過微平臺能夠區分自身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以及區分現實和媒介事實,能夠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微信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斷提高他們對微信息的正確過濾和選擇能力,從而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能力。此外,大學生還應增強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結合微文化傳播的有益因素,創造出對社會有利的微信息和微內容,使優秀校園微文化釋放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
【參考文獻】
[1]楊群紅.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J].決策探索月刊,2014,(12下):18-19.
[2]黃巖,陳偉宏.新媒體: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契機與挑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39-41.
[3]雷青松.微文化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6,39(5):116-119.
[4]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高等教育,2014,(10):4-7.
[5]丁敏華.不斷提高網絡媒體運營的創新能力[J].新聞前哨,2005,(12):67-68.
[6]于安龍,劉文佳.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