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課程內容,是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目前的中職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創新意識淡薄、教學效果缺失的現象,需要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改善。
一、中職音樂欣賞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在很多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科重視度、教學效果都還不夠理想,依然采用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在音樂作品的欣賞中提升個人的鑒賞力。這一教學模式對幫助學生加強作品理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存在很大的缺陷性。最突出的弊端在于教學模式僵化,難以活躍教學氛圍,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改善。
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主要是模式化地將作品內容給學生理解,缺乏充分的音樂內容分析,導致學生難以對音樂作品形成個人的獨立見解。與此同時,由于生源的差異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地區,對音樂的種類、背景的認識都參差不齊,而音樂作品大多創作手法多樣、內涵豐富,對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與挑戰。部分音樂素養不高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薄弱,在音樂欣賞課程中出現興趣缺乏、鑒賞力薄弱、創新意識缺乏等問題。
二、激發中職學生音樂欣賞創新力的建議
1.在想象與情感體驗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是幫助學生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段性影響因素。想象力的激發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都有不小的促進作用。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有策略、有意識地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為創造力的激發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在大膽的想象中加深對作品的情感理解,在想象力的調動中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激發奠定基礎。
2.注重學生的音樂創作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開展自發式的學習行為。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活動,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感,還能夠實現學生個性化思維、求異思維與創新性思維的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在給學生欣賞中國民歌時,提到了民族調式,這是一個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也比較難講解。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介紹中國民歌《小白菜》,指出這是用中國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音階創作的,樂曲主要由 1、2、3、5、6 五個音寫作而成,這也是我國民歌的特點之一。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將個別音換成 4、7會是怎樣的?這樣學生就各自進行著自己的創作,在自我的探究式學習中使創新能力得以改善與提升。經過實踐證明,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課程參與意識、創新性思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學生通過參與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內容,激發了想象力,開發了創造性潛質,有效提升了音樂鑒賞能力。
3.創建輕松的課程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輕松的課程氛圍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更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實現創新意識地培養。所以,在日常的中職音樂欣賞課程地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奠定良好的課程基礎。比如,在準備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前播放選定的音樂,讓學生提前感受音樂的內容情景,并且在舒緩的音樂旋律中順利地過渡到正式的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放松身心。除此之外,傳統的音樂課程教學方式倡導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片面講究內容的知識性,不僅形式呆板僵硬,也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與想象力。所以,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加強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并且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中職音樂欣賞課程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升學生音樂鑒賞力的重要課程內容。為實現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注重學生的音樂創作實踐,并且創造輕松愉快的課程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提升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力與欣賞水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總結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