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譽
情感,是指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心理反應,通常表現為好惡愛憎、喜怒哀樂等方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教育目標,借助具體的教育活動,推動學生情感向積極方面發展,從而使得他們產生更為高級與新的情感,最終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思維方式。
一、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高效開展情感教育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提高情感教育效果,就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學生興趣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使教學方案可較好地迎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從而使得他們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以便更好地領會蘊含在教材中的豐富情感,促使他們更高效地分析教材、學習教材及運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比較中了解自我、塑造自我,從而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最終以更主動的姿態參與到語文課程的學習中。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滲透情感教育。教師可將懸念式導入方式應用到新課導入環節,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皇帝有什么愛好?”“皇帝的新裝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一個小孩與一個大臣所看到的皇帝的新裝會有巨大差異?到底是誰在說謊?”接著這一系列有懸念的問題,激起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使得他們在解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認識到應該做一個敢說實話且正直的人,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恰當引導學生情感發展
恰當引導學生情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情感教育中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恰當的、能有效引導學生情感發展的方法與策略,做學生情感的向導與引路人,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快速形成與發展。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在引導學生情感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就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知識水平與理論修養,將情感教育當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對待。筆者認為,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保持滿腔熱情,就很容易讓學生與自己產生情感共鳴,并對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時,教師就應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恰當的引導。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將斑羚在遇到人類追殺時跳崖逃生過程中,選用了犧牲老弱、挽救少壯的無私與忘我的崇高精神傳遞給學生,使得學生在聆聽教師抑揚頓挫的誦讀中體會到教師對斑羚的做法及人類行為的態度與情感,從而受其影響,與教師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并高度認同教師的情感,進而將教師滲透在誦讀中的情感轉變成自己對該事件的情感,最終形成“善待動物、關愛動物、珍惜生命”的觀念意識。
三、努力營造積極教學氛圍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都具有非常感性的特點,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時,就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依據具體的情感教育需求結合教學內容,努力為學生營造出適宜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在該教學氛圍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自覺地將自己想象成教材中的某一個角色,從而更加真切地感知該角色的思想與情感,進而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最終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出車站離別的情境,配上恰當的背景音樂,并聲情并茂地向學生講述:“這是一個離別的場所,留下的只是腳步、背影與送別者的思念,大家有沒有到車站送別的經歷,當時是誰送你的,或者你送誰的?你可以回想一下,當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一樣嗎?”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很自然就會跟隨教師的思路快速地回憶與思考,從而將自己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與教材內容做比較,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思念之情。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優化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大膽探究與創新情感教育的措施與方法,努力優化教育質量與效率,最終促使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吳玉生.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學周刊,2015(9):221.
[2]范國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文學教育(下旬刊),20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