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思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多媒體資源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的活動全過程。
二、“微課”的特點
(1)“微課”時間短。“微課”不同于傳統課堂的45分鐘一節課,“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
(2)“微課”形式多樣化。“微課”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它可以通過攝像器材把教師上課時某一個環節拍攝下來,既直觀又生動;也可以利用錄屏軟件,結合多媒體素材和課件,再由教師清楚完整地講解,把教學過程呈現在“微課”中。
(3)“微課”的內容有針對性。“微課”一般是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某個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
(4)便于學生學習。“微課”打破了傳統教學只能在課堂上教與學的局限,可以在手機上、在電腦上播放。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播放進度,還可以反復觀看復雜的內容,以達到學習效果。
三、“微課”的作用
(1)“微課”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我所在的學校是湖南省長沙市最大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由于學生家庭環境、家庭教育背景等差異很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傳統的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模式很難兼顧班級的全體學生。而現今數學課堂教學的中心往往是重點、難點教學,初次學習新知識,部分學生對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有疑問,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此時的“微課”,主要是答疑解惑,為學生學習新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掃清障礙。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三角形的高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了“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三角形的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在學習了畫平行四邊形高的基礎上,學生也能畫出三角形的一條高,但是三角形其他兩條高總有學生畫不準確。于是我先制作了“微課”《三角形高的畫法》,讓學生重新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高、三條底,三角形的高和底是相對的;接著把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分別通過“微課”操作演示出來;制作完后,把“微課”分享到家長QQ群和微信群,讓學生邊看“微課”邊鞏固課堂上的知識;布置的作業也和“微課”的內容相關,讓學生根據“微課”所學內容,分別畫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條高。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實際操作,80%的學生都能準確畫出三角形的三條高,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微課”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課后作業的難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科目,關于題目的解法多種多樣。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學習吃力,再加上家長沒有能力輔導,學習一步一步下滑。運用“微課”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級《數學廣角—搭配》時,很好地利用了“微課”教學。這個單元是在學習了二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搭配》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已經學會了簡單的排列組合 ,學會了“按順序”“不重復、不遺漏”地思考問題 ,在學習搭配衣服時還滲透了符號化思想。很多學生在做數字排列,衣服、早餐搭配時得心應手,但遇到情境復雜的題目仍不會做。
教材練習二十二第1題 :“唐僧師徒4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變,其他人可以任意交換位置,一共有多少種坐法?”
這個題目是配合例1的習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排列的知識,培養學生根據關鍵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唐僧的位置不變”與例1中“十位上不能是0”相似,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限制條件。雖然題目與例題的問題結構相似,但情境學生不易理解,為解題帶來困難 。在課堂上有學生在底下喊“我能標序號嗎?”“我能畫圖嗎?”…… 這時,學生已經有了符號化的概念。
在講解完習題后,有些學生還是不理解,于是我就有了這堂“微課”。運用符號化思想,可以把唐僧師徒4人用文字表示,用符號、圖形表示,用序號、數字表示,這里我們用最簡單的序號來表示,分別把4人標上序號,確定了三號唐僧的位置是不變的,其他3人可以交換位置。那么第一種1號、2號、3號、4號算一種坐法;采用先確定、再排列的原則,還是把1號放在第一位,3號不動,2號和4號可以交換位置,有兩種做法;確定2號坐在第一位,3號不動,1號和4號可以交換位置,有兩種坐法;3號位置不動,所以不能坐在第一位,再確定4號坐在第一位,3號不動,2號和4號可以交換位置,又有兩種坐法。所以一共是有6種坐法。
這個題目由于情境設計使題目看起來稍顯復雜,把人物經過符號化后,再通過有序的思考使題目簡單明了。這堂關于習題講解的“微課”更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給后進生提供了學習資源,達到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
(3)“微課”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生的學習分為兩大塊,大部分是在學校課堂上,一小部分則是在家完成。在家里的學習主要是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是對當天所學知識的鞏固與查漏補缺。但是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跟不上,自然家庭作業也不會做,家長更不會輔導。“微課”的引入,對解決學生作業難題有了不小的幫助。
例如,在學生四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時,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列表法、畫圖法和假設法等多種解答方法,大部分課后習題學生也都會做。但在一次家庭作業檢查時,第九單元綜合練習第3題錯誤率高達80%。
題目:“一次綜合知識搶答賽,答對一題得10分,答錯一題倒扣4分,小明共搶答了10道題,最后得分72分,他答對了幾道題?”
仔細查看計算過程,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思路都是對的,明確答錯一題和答對一題相差的分數是解決此題的關鍵。學生認為答對一題和答錯一題相差10-4=6(分),而實際上答錯一題要倒扣4分,學生不理解倒扣4分要怎么算。在“微課”中我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假設小明和小紅現在的得分都是80分,最后一題小明答錯了要倒扣4分,那得分是80-4=76(分);小紅答對了要加10分,得分是80+10=90(分),此時兩人相差90-76=14(分),所以答對一題和答錯一題實際相差10+4=14(分)。”找到問題關鍵所在,難題迎刃而解。
四、結語
“微課”的引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式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重點、難點,對課后鞏固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不再局限于課堂上,學生可隨時隨處根據自己不足之處反復學習。教師合理地利用“微課”,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能深化教學影響,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凌峰.數學微課教學淺析[J].考試周刊,2014(58):53-54.
[2]鄭 汛.抓住微浪潮,上好小學數學微課[J].海峽科學,2015(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