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旭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摘 要 加強對國有企業政工工作內容的分析,能夠發現當前國有企業政工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的解決必然會對國有企業的穩定發展造成影響。國有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加強相關知識的了解,促進相關措施在實踐中的應用,使得我國國有企業的政工工作逐漸完善。
關鍵詞 國企 政工工作 分析
一、政工工作與國企經營發展
政工工作和國企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較大的聯系:其一,為了對國企職工主人翁意識進行培養,政工工作者需要使企業內部的溝通渠道保持暢通,職工能夠和管理人員及政工工作者進行更多的交流,進而結合自己崗位實際和遇到的問題提出建設性建議。此外管理人員透過政工工作能夠對國企基層情況進行了解,對職工心中的真實想法進行掌握,進而對管理制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為企業管理工作的開展及凝聚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其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使國企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對其核心競爭力進行提升。除了設備、場地以及原材料等必要因素之外,需要確保經營及日常工作主體人的優越性,通過做好政工工作能夠對人的問題進行解決,確保職工具有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為國企生產經營等方面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常態下國企加強政工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存在一定的缺陷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國有企業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認識的程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作出正確的認識。也正是因為這種缺陷,使得政工工作的效率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黨組織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國有企業中一部分的員工沒有辦法更好的開展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也將企業的政工工作限于不利的局面。此外,在進行機構的調整環節,將目前的機構進行了一次壓縮,在數量上大大縮小,一個人往往會身兼數職,不便于政工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政工隊伍穩定性不夠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國有企業對技術人員的重視度較高,對于政工工作的管理型人員卻有所忽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企業重視生產,忽視政工工作,薪酬的安排上更重視技術人員,造成了政工人員的薪資和技術人員相比于較大的差異,其積極主動性也大大折扣,另外,國有企業的首位一般都是企業的生產,政工的工作往往都是排到最后,這也表明政工工作的效能得不到發揮,隊伍的穩定性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三、分析國有企業做好政工工作的相關內容
(一)加強對國有企業內部結構的優化
國有企業在進行相關政工工作的開展中需要加強工作隊伍的優化,首先需要加強國有企業內部結構的科學性,按照一定專業的要求,對國有企業的人員實現專業化團隊的打造,對于知識和專業程度上都需要滿足要求。其次,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結構的優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控制企業內部員工的年齡,應該都是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對于工作充滿著熱情。最后需要加強相關培訓工作的開展,較強青年員工的教育,使得青年員工能夠朝著干部的方向發展,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二)轉變發展思想,創新管理理念
企業管理從本本上來說是對人的管理工作,政工工作也是企業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新的發展環境下,轉變發展思想是政工工作的基礎,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下社會政治環境的要求。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人本思想是社會很多工作需要遵循的,企業在具體的管理實施中,要尊重員工的個人利益和價值,將企業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員工個人形成企業榮譽感和歸屬感,保證企業發展能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創建更好的平臺。其次,要重視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在企業內部創建民主氛圍,改變傳統的陳舊管理模式,加強上下級員工之間的交流,促進部門之間的協作等,保證員工平等的地位,從而發揮其在工作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三)加強對政工工作的重視
在國有企業的發展中,政工工作的存在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益,因此,很多企業對此就不是非常的重視。加強政工工作在國有企業中國重要性的認識,能夠使得國有企業相關工作人員加強政工工作的執行。在全球一體化經濟的刺激下,經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度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需要加強政工工作的力度。政工工作力度的加大,能夠增強國有企業的員工的思想覺悟,使得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才能夠實現工作效率的上升,從而實現了經濟價值的體現。同時也能夠使得國有企業的經濟優勢發揮出倆,使得國有企業在巨大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結語
就目前而言,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的環境都是非常的復雜,國有企業需要加強政工工作的效率,實現國有企業活動開展的基礎建設,使得國有企業的發展擁有正確的思想保障。加強對國有企業政工工作開展意義的了解,能夠實現國有企業對政工工作開展相關措施的實施,從而實現國有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河,張艷.企業文化的國企政工工作創新舉措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6(04):280-281.
[2] 楊春.新常態下國企如何做好政工工作[J].中外企業家,2016(25):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