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剛 巨維博 王一寧 魏濤 赤夢欣
[摘 要]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等教育首當其沖。文章選取高等教育信息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作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了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概念、技術特點和發展現狀;并列舉出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帶給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包括機遇和挑戰;最后給出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大數據;云計算;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影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88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03- 0211- 03
0 引 言
2006年8月,Google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9月,《Nature》出版“Big Data”??痆1],讓大數據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發展迅猛,相關產業持續繁榮,可以說,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正在逐漸影響著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高等教育首當其沖。教育是百年大計,高等教育更是承擔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的職能,作為信息時代的高校,各項工作實現信息化是必由之路,因此研究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影響意義重大。
1 大數據、云計算的含義、特征、發展現狀以及兩者的關系
1.1 大數據的含義、特征以及發展現狀
什么是大數據,至今仍沒有規范的公認的定義,一種通俗的理解是“大數據技術描述了一個技術和體系的新時代 ,被設計用于從大規模多樣化的數據中通過高速捕獲、發現和分析技術提取數據的價值。[2]”
關于大數據的特征,行業內比較認可的有4V模型,或者5V模型。4V模型指的是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5V模型是在4V模型的基礎上加上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賴度,即數據的質量(Veracity)。
2009年,聯合國啟動“全球脈動計劃”,試圖通過大數據技術推動落后地區的發展,至今,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已紛紛出臺針對大數據研究和發展的相關政策和計劃。目前,中國大數據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供給遠小于市場需求,并且,已經出現的產品和服務在思路、內容、應用、效果等方面差異化程度不高,加之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導致大數據市場競爭不夠充分。
1.2 云計算的含義、特征以及發展現狀
云計算是繼分布式計算[3]、網格計算[4]、對等計算[5]之后的一種新型計算模式,和大數據一樣,目前云計算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文獻和資料對云計算的定義有不同的表述。一種比較通俗的理解是“云計算是一種并行的、分布式的系統,由虛擬化的計算資源構成,能夠根據服務提者和用戶事先商定好的服務等級協議動態地提供服務?!盵6]
繼個人計算機變革、互聯網變革之后,云計算被譽為第三次IT浪潮[7]。云計算通過把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使用戶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云計算具有硬件規模大、可靠性和容錯性高、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強、價格低廉的特性,另外,云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使用各種終端獲得應用服務。
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云計算”這個概念,自此,全球掀起了云計算的研究和探索的熱潮。目前,在全球云計算市場中,SaaS 規模仍然最大,IaaS 市場增長最快[8]。2016年9月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云計算白皮書(2016)》,白皮書通過梳理和分析國際、國內云計算市場(以公共云服務為主)的發展狀況,總結云計算行業及基礎設施領域國內外的技術發展特點和趨勢,同時分析了我國云計算產業面臨的政策環境,為我國云計算產業鏈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關系
整體而言,大數據與云計算是相輔相成的。大數據主要專注實際業務,著眼于“數據”,提供數據采集、挖掘、分析的技術和方法,強調的是數據存儲能力[9]。大數據和云計算作為當下兩大熱門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雖然二者存在差異,但都不能獨立運行。沒有大數據,云計算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云計算,大數據也“寸步難行”。因此,唯有將二者等量齊觀,共同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2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影響
2.1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
2.1.1 信息化意識不足,缺乏頂層設計
大多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信息化意識不足,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已經習慣了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經驗主義和本位主義的錯誤認識依舊存在,對于學生管理信息化的大潮流還處在觀望和被動接受階段。即使部分高校已經在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邁出了步伐,但大多數還處在初級探索階段,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整體觀和大局觀,缺乏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二是存在經驗主義的桎梏,對于信息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三是慣性思維的阻礙,對于信息化的產品存在抵觸心理。
2.1.2 信息化能力不強,系統開發緩慢
很多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自主建設力量有限,只能委托第三方來設計開發學生管理工作系統,由于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導致信息化進程緩慢,開發出來的子系統往往只能“各自為戰”,互相之間信息傳遞不暢,交互性差,導致很多人對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差生動搖,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
2.1.3 信息化基礎薄弱,數據處理困難
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絕大部分都以文本、文檔、圖片、音視頻資料等非結構化的數據形式存在,或者以郵件、報表等半結構化的數據形式存在[10],依靠目前的信息化手段,難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相較于軟件產品而言,各高校用于學生管理工作的硬件設置更新換代較慢,信息化產品經常遇到設備無法兼容的尷尬局面。
2.1.4 信息化管理混亂,數據安全堪憂
很多高校沒有專門的信息化管理部門,致使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呈現零敲碎打的局面,難以形成體系。同時,缺乏對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有效管理和監督,還會產生信息泄露、數據丟失等安全隱患。
2.2 大數據、云計算對于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2.2.1 減少資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部門眾多,各部門對于計算資源的需求千差萬別,即使是在同一個部門,不同的工作性質對計算資源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高校經常統一購買很多相同計算能力的設備,造成了計算資源的極大浪費。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可以有效整合高?,F有的數據與計算資源,甚至可以自由地調度網絡計算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學生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2.2.2 促進資源共享,實現資源整合
傳統的學生管理,管理人員只能關注到學生的某一項或者某幾項信息,這會讓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有失偏頗。例如分析上課出勤情況大致相同的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成績優異,另一個則很不理想,這很容易讓人得出成績較差的學生要么上課不認真聽講,要么智商較差的片面結論,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學生身體健康問題影響,個人情感問題影響等。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關注的是學生的所有數據信息,各平臺間的數據共享,可以提高決策的精準度。
另外,不僅是高校內部的資源共享,各高校之間,甚至是高校和企業之間也可以形成資源共享平臺,真正實現資源整合。例如,高校和企業之間共享畢業生就業意愿信息,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提高學校就業率、企業員工質量和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實現三贏的局面。
2.2.3 數據實時分析,強化輿情預測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最大的痛點就是學生的安全,高校經常強調一句話,學生的安全是“1”,其他的工作都是“0”,沒有了這個1,后面有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最先通過網絡顯露和傳播。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又難以控制的特性,如果學生發布在網絡上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有可能在網上形成炒作,造成惡性群體事件等不良影響。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可對學生的需求、狀態、動向等眾多數據資源加以整合分析,實現輿情預警和分析,將不安定因素扼殺在搖籃中。
2.2.4 統一管理手段,形成完整體系
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關注對所有數據的整體把握,并給出符合全局利益的決策建議,利用其可以形成統一的管理手段,形成完成在管理體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可以有效規避很多細枝末節的邊緣需求,把焦點發在關鍵問題和共性問題上來,有利于快速挖掘核心需求,推動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2.3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在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的挑戰
2.3.1 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與時俱進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往往具有較為豐富的學生管理經驗,他們依靠傳統的管理手段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經常需要打破這種經驗主義的思維定勢,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要求通過更加科學的數據分析作出決策,這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當經驗與數據分析結構產生沖突的時候該如何抉擇;另一方面,該如何利用數據分析手段修正個人經驗,與時俱進,這都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2.3.2 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難以滿足
過去大家買電腦,關注的是 CPU 主頻、內存、操作系統等,現在入手 IPAD,直觀感受是酷不酷,沒有人問 IPAD 的 CPU 是幾核的。這標志著消費者的關注重點已經遷移到電腦能否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11]。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也面臨同樣的趨勢,學生更多要求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關注的是學生群體的共性需求,往往會忽略個別與群體差異較大的個性需求,這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實現高效學生管理的同時,關注到學生的個性需求。
2.3.3 學生隱私安全存在泄漏風險
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的信息化意味著需要收集和存儲與學生相關的各類信息,例如,學生的家庭信息、個人身份信息、消費信息、誠信信息、健康信息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風險,系統一旦被攻破,泄露的數據量將難以估算,造成的損失也不可計量。
3 強化大數據、云計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設應用的建議
3.1 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負責人,應該統籌全局,要制定符合全局利益的,長遠的發展規劃,保證系統穩定高效運轉;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保護機制,提高系統健壯性和可擴展性;要注重硬件設備的維護更新和軟件產品的研發,爭取擁有一支強有力的信息化建設力量。
3.2 提高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意識和能力
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通過對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等相關技術的學習和實踐,逐步提高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意識和能力。要把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推動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到高校年度重點工作的高度,通過加強宣傳教育,開設相關課程、講座,舉辦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相關業務培訓等逐步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
3.3 建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研究交流平臺
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任何“閉門造車”的嘗試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促進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發展也是一樣,唯有構建各大高校間信息共享的渠道,構建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經驗的交流平臺才能事半功倍。通過搭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研究交流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和知識共享,縮小知識資源鴻溝,避免重復勞動,均衡效益分配,優化高等教育產業結構,從而推動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4 結 語
高校是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因此,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加快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刻不容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為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高校應順應大數據、云計算的歷史潮流,搶抓機遇,做好頂層設計,不斷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通過建立相關制度,規避風險,通過構建有效的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深入持久地推動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建設力量,為實現“美麗中國”[12]做出應有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B Buxton,G Doctorow,C Doctorow,et al.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J].Nature,2008,455(7209):1-136.
[2]Man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M].Analytics,2011.
[3]Garg V K. Element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Wiley-IEEE Press,2002.
[4]Foster I,Kesselman C,Tuecke S. 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2001,15(3):200-222.
[5]Schoder D,Fischbach K. Peer-to-peer Prospect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2):27-29.
[6]Buyya R,Yeo C S,Venugopal S. 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Vision,Hype,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9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Grid,2009:1
[7]楊永帥.云計算對高等教育信化建設的影響[J].軟件導刊,2014,13(3):10-12.
[8]余江,萬勁波,張越.推動中國云計算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考[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2):181-186.
[9]秦榮生.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審計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6):23-28.
[10]單耀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3):27-29.
[11]王婧.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2):128-130.
[12]謝炳庚,陳永林,李曉青.基于生態位理論的“美麗中國”評價體系[J].經濟地理,2015,35(1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