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隊會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優化班隊會課的內容和組織形式,避免流于形式和空洞說教,讓班隊會課的育人功能更實效、高效。是每個班主任的必修課。
關鍵詞:參與體驗;自主感悟;課程教材;組織形式
班隊會課是學校德育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優質班隊會課,可以極大的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給單調的學校生活添加絢麗的色彩,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班隊會活動受到意義深刻而又銘記于心的教育。還可以利用班隊會課這個平臺增強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及同學們的歸屬感,從而形成團結和諧、互助互愛、共創共享、充滿生氣活力的班級生態。筆者認為科學處理好班隊會課上什么、教師學生的角色定位、依托什么形式完成活動內容這三者的關系是關鍵,就是處理好教材、教者、教法的關系。筆者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幾點個人的粗淺見解。
一、 班隊會課內容校本教材化
班隊會課屬于校本課程,沒有統一指定教材,對班主任來說,班會課上什么?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理想信念、文學哲學乃至百科知識包羅萬象都能成為班隊會課的素材,選材的空間越是廣闊,越是容易造成班隊會課隨意性強而流于形式。解決這種現狀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材僵化和教師自主之間找到平衡點和楔入點開發校本教材,讓班隊會課課程化,課程內容教材化。
(一) 教材內容設置的導向性
各校可結合校本的核心辦學理念制定出育人的總體目標,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制定具體的實施目標。這樣既有長期的目標,又有近期的目標。
(二) 教材內容設置的計劃性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避免隨意和流于形式,每個學期初,班主任可基于本班學生的學情,圍繞育人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制定出每周的班隊會課計劃。年級平行班班主任還可共同商榷,互相探討、互相借鑒達成共識。每學期制定好計劃還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及時查漏補缺,避免一些內容不同時段不同班主任重重復復講,老調重彈,讓學生乏味無趣麻木不仁,有些內容缺失空白。
二、 處理好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
徐匡迪同志說過:“青少年應該是道德教育的主體,道德教育是一種心靈的交流,只有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體作用,激勵他們主動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產生內在的道德認知,才能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班會課堂不同于常規課堂,常規課堂教學目標是知識的傳授,班會課的目標是育人,而班會課的模式應該是體驗—感知—觸動—共鳴—內化—感悟。因此,教師就要舍得,舍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師道尊嚴的主體地位,或退至幕后、或參與其中,要徹底改變我講你聽的說教模式。把課堂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有的教師已從實踐中探索出班會課的新模式“四自—沖突整合”,就是教師給出主題或針對班上存在的熱點問題,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準備、自己主持、自己總結,讓他們盡情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師只是旁觀者、見證人,只做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堂上學生的發言看似幼稚的胡謅,但畢竟是學生們經歷了體驗—感知—觸動—共鳴—內化—感悟的心路歷程,才能真正把道德的感知轉化為道德行為。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班會課學生才會積極參與。
三、 創新班隊會課的組織形式
班隊會課有別于常規的課堂,參與和體驗重于知識的傳授,因此,班隊會課把目標落實到活動中,以活動為載體,是一種師生喜聞樂見、實效、高效的組織形式。發揮活動的育人功能,用活動啟迪智慧、用活動凝聚人心、用活動鍛煉才干、用活動提升素養,推進班集體建設。總之,教無定法,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盡力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才藝的大舞臺。隨著時代的發展,班主任設計班隊會時要融知識性、趣味性、目標性于一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班隊會的組織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 以“賽”代教
從面向全體、全員參與這個原則出發,競賽以小組團體為單位,把班里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各類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手工小制作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通過激烈的競爭和對抗,既可將嚴肅的主題教育融于生動活潑的活動之中,又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還可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以“演”代教
讓講臺成為學生的才藝舞臺:用歌唱、相聲、舞蹈、小品等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的各種藝術手段,或頌揚好人好事,或映射不良思想行為,達到教育目的,并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和班級的凝聚力。
(三) 以“玩”代教
根據班級學情,適當安排一些團體心理拓展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玩樂中培養自信、勇敢、頑強、團結、合作等優良品格,提升班級團隊的凝聚力、領導力、執行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切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 以“論”代教
班隊會課班主任拋出一些熱點話題,采取討論、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廣泛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切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解決問題和教育的目的。
(五) 以“感”代教
這里的“感”指的是感受體驗,結合校本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與野外活動,如春游、拜謁烈士陵園活動、到敬老院勞動、植樹等。參與體驗感受這些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等。
小活動、大德育;小課堂,大智慧。只要班主任開啟智慧之門,用足夠的耐心、溫暖和濃濃的愛去設計好每一節班隊會課,讓每一節班隊會課都多彩律動充滿生氣,讓每個孩子在體驗中深深難忘,心智在活動中成長成熟,在每個孩子的七彩童年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的教育也達到預期的效果了。
參考文獻:
[1]戚盛偉,陸英.四自——沖突整合主題班會的實踐探索[J].前沿視點,2002,2.
[2]楊廣祥.以活動為載體,推進班集體建設[EB/OL].網絡培訓資源.
[3]范中有等.班主任工作概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沈碧玉,廣東省惠州市,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平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