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工作,從何炳章老師的“自育自學”課堂理念出發我談了幾點自己的思考:語文教材與數學教材的區別、當前語文課堂狀態、閱讀與思考的聯系性、思考習慣與課堂的氣氛關聯性以及教師不可忘記的“授之以漁”的教育經典。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自育自學;閱讀與思考
課堂教學在學校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校教學比武,就是一種想提高課堂教學的一種設想。然而像這樣的顯性的做法,往往在課前花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預習,完成相關的作業,才有課堂的幾點燦爛煙花。因此,很多同仁覺得這是在作秀,可賞不可學。那語文的內在功夫究竟在哪里?
近段時間有幸讀到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學”課堂理念,給了我極大的啟示。下面我就談談如何在“自育自學”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
一、 語文教材不同于數學教材
語文單元設計,往往圍繞題材進行組合。而數學單元設計,就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編排。題材與知識點的不同性,決定著學生預習所花的時間長短不同。學生,特別是初中生,那愛玩的心理絕對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強的。語文,往往要熟讀課文數遍,方可領會文章的要義,從而把握相關的語文知識。語文預習所花的時間往往是數學的數倍。鑒于這一點,學生不愛預習語文是常見的現象。我們語文老師也常講課文就是例子,然而比起數學例子赤裸裸來講,她深不可測。由此,對多數的學生來說,語文是蓮花,“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總而言之,語文預習是瑣碎的事,點點滴滴困擾著學生,讓他們離語文越來越遠。
二、 語文課堂狀態往往是云里霧里
不同語文老師上課的風格,往往是不同的。如出一轍的,大多是字詞檢查的。何時提問題,何時發言;或者誰提問題,誰發言,都是不可預測的。這也是語文的謎點。有充分預習的,語文課所設置的問題,往往沒有障礙;而預習少時,則是老師一言堂。教學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語文老師,沒有萬人迷的語文老師,學生往往與老師的距離不容易親近。有人說,學生愛老師,學生才會讀你的學科。我想說,學生真正入門了,才會愛你所教的學科,才會喜歡你這位老師。小學時,學生如能養成閱讀習慣,到初中學習語文總是學得輕松愉快。而那些被題海戰術炸出來的,往往越學越厭煩。在書籍貧乏的時代,那些想辦法找書讀的人,語文就是強。而在我們這個書籍爆炸的時代,只是一味地搞題海戰術,只會離書籍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在課堂常常發現多數學生處在云里霧里,不知所措。其實就是我們多數學生還未真正跨入語文的門檻,而是讓題海戰術葬送了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三、 養成閱讀習慣,就會喚起學生的思考習慣,喚起課堂的精彩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知道,書籍是知識的總統。書籍之間是相互佐證的。讓學生讀優秀的書籍,就是因為這些書籍有營養。這營養其實就是知識,當然也包括精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要求讀書人把書籍與生活實際結合,領悟書籍的精華。大把時間放在縹緲的試題里讀語文,徘徊教室與書房之間,所形成的思考,只是空想,而不是科學的思考。讓學生有興趣地閱讀,就要給他們時間閱讀。因此想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要少做題,多讀書,多與實際生活多接觸,多體驗生活,多參與生活。語文,其實就是借助漢語認識書籍,認識生活。學生只有在廣闊的生活里,才能認識書籍里所蘊含的豐厚的知識,從而產生無窮的思考力。教英語的老師,明白學生在小學學英語還未入門,所以一切從頭教起。當然語文沒必要從頭學起,但是閱讀習慣的培養還需從頭再來。好的閱讀習慣將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我國古代私塾的教育中,要求學生熟讀乃至背誦經典文章,這實際就是閱讀的一種方式和習慣,如《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
四、 有了思考的習慣,學生發現問題才能得到保證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能從讀課文中思考,就能發現問題。文章是死的,只有活人才能把死書讀活。而活人就是有思考的人。把前人或先知的人總結出來的知識或經驗,結合生活實際加以應用,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是活人,才是有思考力的人。李白等優秀文人為何學成之后要游學,這其實就是讀與思的結合。語文課堂提問,我們老師往往唱獨角戲,為何?就是學生沒有了思考的習慣。因此當今課堂,還是要把思考習慣作為常規來落實。這樣就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時間,即給予一定的思考時間。于是我萌發了在課堂安排學生自學的時間,課后少布置習題,多布置閱讀的作業。我相信學生養成科學閱讀的習慣,思考習慣就會自然形成。這樣,學生在課堂就會活躍起來。閱讀促進思考,思考促進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線。難怪有專家說,語文是讀出來的。
五、 教是為了不教,顯然不是神話
我們作為老師,要上好一堂課,要準備好較多較優秀的參考書,并且要有自己的見地。顯然學生要學好一門知識,也需讀一定的書籍。“授之以漁”,是我們老師要銘記的經典。然而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忘乎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正視這一經典。語文,看似茫茫一片,其實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熟讀經典文章乃至背誦,在實際生活中揣摩領悟直至應用。因此在校語文課堂重在培養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語文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重在讀,內其實就是思。讀好,思強,聽說寫自然齊頭并進。因此教會了學生閱讀,達到不教語文的境界就不遠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更何況語文是一門藝術課程,不是簡單的技術課程,需要更多的有益書籍熏陶,才能綻放她的光彩,才能領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角。我們初中語文教學還是模仿階段(學生的生活體驗還是少的),多讀有益的書籍,才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何先生老前輩的“自育自學”教學理念,就是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落實清楚閱讀與思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關系。引發學生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達到與作者交流、在課堂與同學老師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作者簡介:
肖振芳,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