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旋 潘啟城
摘要 本文分析了田東縣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農業產業發展思路、目標及發展模式,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對策,以期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產業;問題;發展思路;對策;廣西田東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245-02
田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全縣有貧困村53個、貧困戶13 276戶、貧困人口52 109人,貧困發生率達15.01%。2016年,田東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脫貧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預脫貧縣,36個貧困村脫貧摘帽,10 698戶貧困戶43 230貧困人口脫貧。田東縣通過不斷探索,走可持續發展產業扶貧模式,依托龍頭企業,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為扶貧攻堅注入強勁力量。
1 田東縣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貧困區域分布廣、類型多
田東縣貧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思林、印茶、祥周、作登等鄉鎮的相關村屯;北部的朔良、那拔鎮和右江河谷鄉鎮的部分村屯。同時還有因災、因病、因殘、資源匱乏及基礎條件差等致貧類型。
1.2 傳統生產方式制約,推進農業產業化難度大
田東縣長期在縣外就業的在冊人員有5.35萬人。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文化素質低、科技意識差的老人和婦女,該群體對規模經營和農產品加工銷售既缺乏知識又缺少資金。
1.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差
田東縣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20世紀50—60年代,目前已老化失修,功能與能力衰減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此外,防洪抗災、減災能力建設水平整體不高,水資源短缺與浪費并存,水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
2 發展思路、目標及模式
2.1 發展思路
以發展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為導向,以高產、優質、高效、安全農產品生產為基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建成一批具有優勢的區域農業產業帶。
2.2 發展目標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田標準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經營集約化、農業服務社會化、農業管理企業化、農業經濟運行市場化、農業結構布局區域化、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農業基礎設施化和規范化、農業環境生態化、農業宏觀調控信息化。
2.3 發展模式
2.3.1 主導產業帶動模式。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優質產品,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資源優勢突出、經濟優勢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
2.3.2 企業開發聯(帶)動模式。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帶動作用,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組織。通過企業對口幫扶和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招商引資,實現規模經營,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3.3 統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模式。根據田東縣中部河谷、北部土山、南部石山的不同地形地貌、氣侯資源等條件,規劃適合田東縣各區域栽培的水果品種,形成河谷四鎮芒果產業帶,北部鄉鎮重點沿靈岐河發展柑橘類萬畝水果長廊,南部鄉鎮重點沿達寒江、古榕江發展四月紅早熟桃、青花梨、澳洲堅果等特色水果帶,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優勢互補的水果產業新格局。
3 發展對策
選準產業是農業產業扶貧的前提條件。一是抓準市場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變化,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二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三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著力推進精深加工,著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發揮貧困地區自然環境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民俗特色突出的優勢,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延長產業鏈、價值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1]。四是用好用活貧困地區生態綠色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3.1 支柱產業
糖料蔗是田東縣傳統的特色產業,田東縣10個鄉鎮161個行政村共有5萬農戶種植糖料蔗,2016年全縣種植面積1.6萬hm2,2015—2016年榨季進廠原料蔗104萬t,蔗款達4.19億元,人均糖料蔗收入4 761.4元。2011—2012年榨季全縣甘蔗種植面積曾達到2.65萬hm2,進廠糖料蔗140萬t,平均工業單產3.53 t,生產白砂糖16萬t,產糖率11.4%,蔗款總收入7億元。目前有集團企業帶動,產品就地消化,已形成了“產、供、銷、加工”的產業化生產格局,促農增收效果顯著,具備保留和優化提高的前提。以提高單產、增加蔗糖分、降本增效為主要目標,加大甘蔗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實施科技種蔗,推動甘蔗生產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全縣蔗糖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
3.2 主導產業
3.2.1 芒果。田東縣先后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第二批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示范基地縣”,“田東香芒”還榮獲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當前,田東縣的芒果生產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良種增多,規模擴大,科技含量高,質量更優。芒果品種已發展逾40個品種,種植面積達2萬hm2,2016年總產量、總產值分別為16.3萬t、10.5億元,市場營銷等配套齊全,產品出口世界各地。同時,芒果園還成為觀光農業的亮點和鄉村旅游的好去處,實現“美了果園,富了家園”[3]。產業發展基礎好,前景好,低產改造,提高品質,是第一主導產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間,計劃新種芒果6 666.67 hm2,實施品種改造666.67 hm2,主要種植區域計劃分布在右江河谷的平馬、祥周、林逢、思林鄉鎮及作登、那拔、義圩、朔良的部分村屯。項目覆蓋貧困村25個,帶動貧困戶4 000戶,覆蓋貧困人口約16 500人。
3.2.2 油茶。目前,田東縣的油茶由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增年山茶油公司帶動,栽培面積為7 533.3 hm2,成為區內油茶的主要產區之一,并被列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2015年全縣油茶油料產量達7 696 t,產值達5 234萬元。
據有關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年產茶油逾40萬t,年人均占有量較少,僅為0.4 kg,未來茶油的市場需求旺盛。此外,油茶副產品茶枯、茶殼的利用價值高,茶枯經深加工可生產拋光粉、茶皂素、飼料等。目前,國內市場的茶枯餅售價為2 300元/t,茶殼的售價超過了400元/t。油茶副產品與油茶產品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擁有巨大的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加上有本地龍頭企業帶動,產品銷售不存在問題。
3.2.3 柑橘。種植區域分布在右江河谷的祥周、朔良、義圩、那拔、思林、印茶、江城等鄉鎮。項目覆蓋貧困村21個,帶動貧困戶1 000戶,覆蓋貧困人口約4 370人[4]。
為充分利用北部山區資源優勢發展柑橘產業,縣委、縣政府結合立體種養示范點,大力發展靈岐河流域萬畝特色水果長廊,取得較好成績,僅朔良鎮2015年在靈岐河流域那婁、那騰、寶達、百敏村等累計種植柑橘逾533.33 hm2。目前朔良鎮所種植的柑橘長勢良好,特別是百敏、那婁村的部分柑橘已經收成,更加激發了北部山區群眾種植柑橘的熱情。這些基地引進了優新品種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為農戶統一提供產、供、銷等一條龍服務[5-6]。
柑橘新種植項目規模為1 333.3 hm2,3年后正常投產,預計產量達4萬t。重點實施優良柑橘品種種植、修枝、配方施肥和其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完善檢驗設施、病蟲害防控設施以及灌溉系統等,通過基地示范、輻射,帶動全縣柑橘生產向高產、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7]。
3.2.4 林下養雞及其他。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及大力發展水果產業的優勢,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林下養雞業,規劃扶持養雞示范戶1 000戶,戶均建設雞舍300 m2,目標產品年出欄肉雞500萬羽,項目覆蓋貧困村35個,帶動貧困戶約3 000戶,覆蓋貧困人口約12 500人;兔子養殖、生豬養殖、火龍果種植、桑蠶種植、山羊養殖、竹子種植等在平馬、祥周、林逢、思林、作登、印茶、江城、朔良、義圩、那拔10個鄉鎮相關村種植與養殖,帶動貧困戶逾4 000戶,覆蓋貧困人口逾20 000人。
4 參考文獻
[1] 劉北樺,詹玲.農業產業扶貧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刬,2016(3):175.
[2] 陳芳.衡南縣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3] 李天成.河北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5.
[4] 宋奮吉.白銀市農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5] 崔巍巍.天津市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
[6] 余麗霞,張志英.四川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0(11):41-44.
[7] 王建國.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