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林梅
摘 要:遼寧城市老年人口數量多、增長速度快的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遼寧省的一個重要省情,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工業基地的高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少子化和老齡化疊加效應,進一步加重了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遼寧應整合政府、社區和社會優勢,構建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應對遼寧城市老齡化問題。
關鍵詞:遼寧;城市老齡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12-03
鑒于遼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等特點,未來遼寧城市老齡化將與遼寧全省老齡化一樣是不斷加速趨勢。截至2015年末,全省戶籍總人口為4 270.8萬,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879.0萬,占總人口20.6%,其中城鎮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73.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53.8%,農村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05.2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46.2%。預計2042年,遼寧60歲以上人口約為1 505.8萬,占總人口的38.96%(本文數據均來源于2011—2016年遼寧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和1949-2016年遼寧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數據,以下不再贅述)。遼寧城市老年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一、遼寧城市老齡化特征及其成因
(一)城市老齡化特征
1.城市老年人口多于農村老年人口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5年間,遼寧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分別為724萬、751.7萬、789.9萬、837.3萬和879萬,其中城鎮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別是374萬、399.8萬、425.3、445.1萬和473萬,分別占遼寧老年人口的51.7%、53.2%、53.8%、53.2%和53.8%,城市老年人口多于農村老年人口。
2.城市老齡化增速快
2013年只有大連、鞍山、丹東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20%,高出全省水平2.2、1.9和1.8個百分點,與全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9%相比,均高出5.1個百分點。2014年沈陽、大連、鞍山、本溪和丹東等5個城市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超過20%,新增了2個城市。2015年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和阜新8個城市超過20%,比2013年增加了5個城市。2016年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阜新、遼陽、鐵嶺10個城市老年人口超過20.0%,比2013年增加了7個城市,其中丹東、大連、本溪3個城市老齡化程度分別為24.2%、24.1%、23.6%,與全國的16.7%相比,分別高出7.5、7.4和6.9個百分點;朝陽市老齡化程度較低,為17.8%,但也比全國16.7%的平均水平高出1.1個百分點。
3.不同區域城市老齡化程度差異大
遼寧老齡化程度是中東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2011年大連、沈陽、丹東和本溪老齡化均超過18%,其中大連最高達18.85%,而盤錦市最低,只有13.32%。2012年大連、丹東和鞍山超過19%以上,其中鞍山最高為19.83%,盤錦市最低是14.46%。2014年鞍山、大連、沈陽、丹東和本溪均超過20%,其中鞍山高達22.1%,而錦州市、盤錦市和朝陽市均在17%以下。2015年沈陽、大連、鞍山、丹東4個城市老齡化程度分別為22.13% 、22.92%、22.28%、22.88%,而錦州市老齡化程度最低,為17.1%。2016年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營口、遼陽、鐵嶺10個城市老年人口均超過20.0%,其中丹東、大連、本溪3個城市老齡化程度分別為24.2%、24.1%、23.6%,而朝陽市老齡化程度較低,為17.8%。
(二)遼寧城市老齡化的原因
1.重工業優先戰略的推動
“一五”時期在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中有24項在遼寧。遼寧為了與24項重點工程配套,在沈陽、大連、撫順、本溪、丹東等地新建、擴建了省市重點項目730個。重工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客觀地促成了遼寧城市人口比重高、青壯年人口比重大。僅1953年、1954年遼寧省凈遷入城市人口86萬,相當于1952年城市人口443.9萬的19.4%,1957年遼寧城市人口已經達到857.4萬。從1952—1957年的5年時間,城市新增人口413.5萬,增長率為93.16%。以鞍山為例,在1949年-1959年的10年間,大批20-4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鞍鋼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工作,鞍山人口的年增長率超過了57.9%,遠遠高于同期全國18.63%的水平[1]。20世紀50年代至今,當初進入城市的年輕人全部進入老年人行列,加速了遼寧城市老齡化程度。隨著遼寧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大、中專畢業生,轉業軍人陸續來到遼寧,在沒有計劃生育限制的20多年時間里,這一龐大的群體生育了更加龐大的下一代。
2.高城市化的拉動
遼寧是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也是全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從1949到2016年間,遼寧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具體如下:1949年:遼寧18.1%、全國10%;1952年:遼寧23%、全國12.5%;1957年:遼寧35.8%、全國15.4%;1962年:遼寧37.2%、全國17.3%;1964年:遼寧40.7%、全國18.4%;1970年:遼寧27.6%、全國17.4%;1978年:遼寧29%、全國20.6%;1990年:遼寧50.9%、全國26.2%;2000年:遼寧54.9%、全國36.9%;2016年:遼寧67.35%、全國57.3%。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越高,少子化程度越嚴重,老齡化也越嚴重。這一規律是被世界各國城市化證明了的,這也是遼寧老年人口比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3.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疊加效應
新中國成立初到1994年,遼寧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以上,人口死亡率經過初期波動到1966年后逐漸穩定在6‰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高人口生育率、低人口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長率。但是1973年國家明確提出了“晚、稀、少”婚育方針,特別是1980年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進一步趨緊后,遼寧生育率從60年代初的40‰以上緩慢下降到90年代初的10‰以下,直至201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是全國唯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的省份。2013年遼寧14個市中,有7個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錦州為-3.5‰、撫順為-3.0‰、本溪和丹東均為-2.7‰、營口為-2.5‰、阜新為-1.2‰、鞍山為-0.8‰。遼寧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23.22%降到1997年的19.12%,進入少子化階段,2004年下至14.5%,進入超少子化時代,2014年進一步降到10.54%,超少子化已經是不可逆轉了。2012年末全省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60歲及以上占17.67%;2014年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6%,而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9.6%;2015年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60周歲及以上占總人口的20.6%。從相對角度看,少子化意味著高齡人口相對變多,即高齡化。遼寧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過低導致了人口年齡失衡,遼寧城市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和少子化并存時代。
二、遼寧應對城市老齡化策略
(一)創新城市養老模式
1.現存城市養老模式
一是家庭養老模式。它是老人在經濟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子女給予老年人在生活上的一定幫助,這種養老模式是目前城市老人的首選養老模式,這是由于大部分老年人難舍“故土”。它的優勢在于通過親人的照料,老年人可以享受家庭、親情帶來的愉悅。二是社區養老模式。它是“在以家庭為基礎和以社區為依托的前提下,用專業化服務作為養老的主要服務形式,在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同時,充分利用專業人士和社區有關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務和上門服務,從而實現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要,讓豐碩的社會發展成果可以惠及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體中去。”[2]它具有把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結合起來,且專業化服務較高的優勢,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三是機構養老模式。它是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由各級政府主導的養老機構,包括政府出資興辦的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政府主導的養老機構是對“三無”、低收入和經濟困難老人的供養,更多體現社會福利性,不以盈利為目的。同時,機構養老也包括以盈利為目的個人出資興建的養老機構,政府給予一些優惠政策進行扶持,以彌補養老機構不足的問題。
2.城市養老模式不足
一是三種養老模式的不足之處顯而易見。在家庭養老模式中,老年人與子女存在著代際間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差異,二者之間難免產生矛盾。同時,由于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大,使之不能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陪伴老人,他們會感到被漠視,難免會產生失落心理。社區養老模式雖然發揮專業化服務以及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的優勢,但是城市大多數社區并沒有設立社區養老機構,即使設立養老機構,大多數也只提供層次不高的生活服務。政府出資的養老機構,主要保證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起到生活上的“托底”作用。社會出資建設的養老機構,功能比較齊全,環境相對較好,但相應服務價格較高,一些老人的退休金很難支付高昂的費用,這對于一些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來說是難以承受。
二是三種養老模式對精神贍養關注不夠。目前,三種養老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視,缺乏對老年人的理解、尊重和關心,影響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恰恰彌補了現存養老模式中輕精神慰藉的問題,因此,遼寧城市養老模式應是以社區為載體的“家庭養老+社區體育文化”相結合的養老模式。
(二)構建城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
1.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的內涵及作用
所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會機構的指導下,在社區范圍內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體育活動為載體,以滿足社區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體健康為目的,使老年人在體育文化活動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溝通,享受體育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為特征,讓體育文化活動貫穿在老年人的整個老年生活之中,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3]。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實質就是把體育文化與社區養老相融合的養老模式。一是滿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人如何做到生活上、精神上自立自強,對老年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體育文化養老旨在推動和維持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使其在社區中找到歸屬感,實現老年人精神世界“吐故納新”。二是賦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義。老年人退休后急需新的社會角色替代原有的社會角色。社區可以組織老年人開展多樣化的文體娛樂活動,培養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幫助老年人在健康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中愉悅身心、體驗“成就感”。
2.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構建
一是發揮政府優勢,加強社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供給。政府從立法層面完善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模式的法律規定,保障老年人享有社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權利,確保社區體育養老模式的推進,滿足老年人養老的精神需求;發揮政府、民政、社區等作用,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對社區體育文化養老重要性的宣傳,充分闡釋其在老年人精神養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同時,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城市社區體育文化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的投入,打造“銀色”體育文化養老平臺和社區體育文化氛圍。
二是發揮社區優勢,開展多層次的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社區應本著體育、文化、健康和娛樂的理念,積極推進社區老年幸福服務供給,建立老年人體育文化活動中心,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社區成立老年活動協會等,如社區舞蹈協會、書法協會等,使老年人在集體活動中找到歸屬感,促進身心健康;社區與醫院、醫學院、體育學院等建立合作關系,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運動健康指導,讓體育文化養老內容更符合老年群體需求;社區應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訴求,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老年人的需求和看法,集思廣益,獻計獻策,使社區真正成為老年人的精神家園。
三是發揮社會力量,加強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志愿者服務隊伍建設。向社會廣泛招募一些愿意獻身社會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的自愿者,并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上崗工作,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組織社會體育指導進社區活動,向老年人傳授體育項目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老年人的體育技能;組織大學生,開展體育技能和醫療保健知識傳授的志愿者服務,既發揮他們的特長,又使他們接受尊老、敬老、愛老教育。
參考文獻:
[1]單琳琳.遼寧省人口老齡化對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6(35).
[2]張雯.我國城市社區養老資源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D].西安:西北大學,2014:16.
[3]黎文普,龔正偉.“文化養老”視域下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路徑探析[J].體育學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