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琳
摘要目的:探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應用人工氣道護理的預防成效。方法:收治危重患者148例,均發生呼吸衰竭,按照通氣方式分為插管組與有創組各74例,有創組實施氣管切開呼吸機治療,插管組實施氣管插管呼吸機治療。結果:插管組呼吸機治療時間、ICU內治療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顯著優于有創組(P<0.05)。結論: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可顯著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風險,為其實施人工氣道護理可顯著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關鍵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人工氣道護理;機械通氣
在重癥醫學領域,呼吸機治療是呼吸衰竭的最主要治療手段。然而,長期實施機械通氣患者其氣道免疫屏障遭受了顯著破壞,外界細菌、病毒可經由呼吸機管道進入肺部引發感染,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這對患者的預后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此,我院特針對呼吸機治療的患者實施人工氣道護理,效果明顯,特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2月收治危重患者148例,均發生呼吸衰竭,并擬實施呼吸機治療。其中男83例,女65例,年齡39~68歲,平均(54.2±13.7)歲。按照原發病劃分:慢阻肺急性加重50例,肺部感染41例,腦出血35例,急性中毒22例。同時排除氣胸、多臟器功能衰竭、肺外傷、顱腦損傷、機械通氣禁忌證等不宜人組研究的類型。所有患者按照通氣方式分為插管組與有創組各74例,分別實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與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兩組性別、年齡、原發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兩組分別實施其相應的機械通氣方案,并給予其人工氣道護理,具體如下。①氣道護理:使患者氣道通暢的核心護理處置在于始終使患者氣道的濕化與溫化質量得到維系,以降低或遏制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對氣道造成的刺激或損傷,還可促進支氣管管壁的血液循環,以促進免疫物質及時殺滅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同時及時清除蓄積的炎性物質,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我院應用的呼吸機均附帶霧化功能,護理人員在霧化罐內置入相應的霧化液,患者在機械通氣的同時給予霧化,患者氣道溫化與濕化即可得到保障。此外,護理人員應定期更換新的氣管插管,防止氣管插管長期使用滋生和蓄積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從而防止呼吸機肺炎的發生。②體位護理:對符合適應證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將其優先擺置半坐臥位,該體位能夠顯著避免病原微生物受重力作用大量蓄積在口腔及咽喉部位,最終避免細菌下行引發肺部感染。同時,該體位可有效減輕胃內容物反流,避免胃內容物誤吸入呼吸道而繼發肺部感染。不符合適應證的患者則必須保持平臥體位,不得隨意改變。③口腔護理:機械通氣期間,護理人員應當高度重視口腔護理,保持患者口腔內清潔。一方面能夠促進口腔內濕度合理,使口腔黏膜的生理防御機能得以發揮;另一方面口腔護理能夠直接清除絕大多數口腔內存活的病原微生物。護理人員應為不同病情的患者遴選合適的口腔護理液,每天為其進行1~2次口腔護理。
觀察指標:①恢復情況:對比兩組呼吸機治療時間及ICU內治療時間。②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對比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③護理滿意度:由患者或患者家屬填寫我科室制定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該問卷滿分100分,分數與滿意程度呈正相關。>85分為非常滿意,70~84分為滿意,60~69分為一般,<69分為不滿意。將非常滿意與滿意的得分群體納入總滿意率的統計中。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以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對比行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恢復情況及呼吸機肺炎發生率對比:插管組呼吸機治療時間、ICU內治療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顯著優于有創組(P<0.05),見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插管組護理滿意度為94.59%,高于有創組的90.5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在重癥醫學領域,呼吸衰竭是最常見的危重并發癥,此類患者需進行機械通氣,而由此引發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相應提高。呼吸機肺炎能夠使患者呼吸功能迅速惡化,極易造成患者死亡。由此可見,若想要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唯一的途徑就在于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現階段,臨床越來越重視對人工氣道的護理工作,以盡力避免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機械通氣多依賴于人工氣道的建立,而人工氣道的建立是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密切關聯因素。這是因為:①人工氣道建立的過程中破壞了呼吸道的生理防御功能,極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且支氣管管壁受氣管插管的慢性刺激也會誘發非特異性炎癥,加劇了氣道分泌物的產生,這些分泌物是細菌滋生的優異環境。②重癥監護病房雖然執行嚴格的無菌化管理,定期定時進行消毒,但正因如此,重癥監護病房內一旦還有細菌殘存,必然其耐藥性非常強大,而重癥監護病房內患者一旦感染勢必是這類耐藥的細菌造成感染,其治療難度極大。③重癥監護病房內患者其體質虛弱,自體免疫功能較弱,因而更容易誘發肺部感染。
本次研究中,我科室護理人員著重為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了氣道護理、體位護理及口腔護理。同時,將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插管患者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插管組其呼吸機治療時間、ICU內治療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顯著優于有創組。這說明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相比,其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更低,這是因為氣管切開對患者的醫源性創傷更大,對患者的生理防御屏障破壞也較大,同時也損傷了患者的體質,間接地增加了患者的免疫負擔,因而氣管切開患者一旦誘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需要進行更長時間的治療和恢復才能夠撤機和轉入普通病房。臨床普遍研究指出,長期實施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分別在32%、48%左右,而本次研究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顯著更低,證實人工氣道護理對遏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具有顯著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