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一輪的改革中,對試卷的題型分值做出了局部的調整,其中翻譯題型的變革體現(xiàn)了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視,也對廣大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結合教學經驗,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正確應用策略提高翻譯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英語四、六級;大學英語翻譯;挑戰(zhàn);對策
一、 改革情況
翻譯能力是英語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對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013年12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委員會已經對試卷中的翻譯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調整。由五個單句翻譯改為整段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分值也由原來的5%提高到15%。新題型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有準確的理解,并且具備一定的中西文化比較意識,能夠同時在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之間轉換。
二、 課程現(xiàn)狀
(一) 教材
盡管大學英語有多部全國性的統(tǒng)一教材,但眾多高校現(xiàn)行使用的教材中幾乎沒有對翻譯基礎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介紹,課后練習部分與翻譯相關內容很少且也多是課文重點、難點句子的重現(xiàn)。這只能算是單詞、短語、語法、句型的綜合練習,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同時,大學英語教材側重介紹西方文化、歷史、地理、文學等內容,對于中國元素甚少提及。
(二) 學生
進入大學的學習階段,學生們已具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是其翻譯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學生沒有辦法完成簡單句子的翻譯,而有的學生對于段落甚至篇章的翻譯都能很好的駕馭。另外對于翻譯課堂,有些學生興趣很大,對所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行云流水。而有些學生則只重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英語翻譯興趣缺乏。
(三) 課程設置
一般高校都沒有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專門教授英語翻譯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即使部分學校設置了相關的課程,也多是公共選修課,由于選修人數(shù)眾多,往往一個班的修課人數(shù)高達數(shù)百,導致教師授課只能點到為止,翻譯實踐活動無法展開,師生缺乏互動。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領域的邊緣化使得其處境日益艱難。
(四) 教學模式及方法
目前許多學校在開展翻譯教學活動時仍然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中教師單向地傳授語言知識、糾正語法錯誤。學生常被要求“把下列句子譯成英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相當有限,生生之間也缺少必要的合作與交流。這樣,翻譯課似乎就成了外語課。事實上,翻譯教學不等同于外語教學,而應成為外語教學的輔助。
三、 挑戰(zhàn)與策略
(一) 借助網(wǎng)絡平臺,夯實翻譯基礎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注重實踐與應用,除了必要的翻譯理論,學生對于相應的翻譯技巧的掌握和熟練運用也至關重要。根據(jù)現(xiàn)有課時情況,可以采用課上精講答疑+課外自學操練的方式。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平臺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式具有模擬現(xiàn)實的語言環(huán)境、開辟多種形式的教學途徑等特點,學生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根據(jù)自己的英語程度和學習目標自主獲取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和其他學習資源,自主學習完成后把體會、感悟及完成的作業(yè)練習與同學及老師進行探討交流,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教師可以在線解答問題,實時掌握學生網(wǎng)上學習進程及學習成果,及時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網(wǎng)絡下的翻譯自主學習符合翻譯的實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翻譯課堂的不足。
為實現(xiàn)計算機和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化技術輔助翻譯教學,田艷(2002)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①研制翻譯基礎知識與基本技巧教學軟件,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或在網(wǎng)上共享;②建立文學、非文學兼收的名家論文語料庫,作為教學和學習資源;③研制翻譯教學和學習軟件;④研制翻譯學習者個人語料庫;⑤建立翻譯教學及培訓網(wǎng)站,開設“學生/ 同行切磋室”“專家指導站”“機器翻譯軟件/工具庫”等。
(二) 改善教學方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它是一種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是造就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既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強烈探求欲,又能拓寬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過分強調語言的輸入,大部分時間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基本流程是“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課堂講解—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教師公布答案”,這樣的教學很明顯不利于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
根據(jù)建構主義觀點,知識來源于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獲得。課堂教學應更加重視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之間的協(xié)作,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參與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比例,加強課堂討論,把課堂變成翻譯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大量高強度翻譯訓練的平臺,讓學生通過 ‘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并通過課內外的交互學習環(huán)境,去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李明,仲偉合,2010)。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只有懷疑和探索,才有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
(三) 重視文化對比,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英漢兩種語言各具特色。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只有對源語和譯語所代表的文化做全面、透徹的理解,認識到兩種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才能真正達到翻譯的標準。美國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Nida,1993)與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不同,大學英語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或根本沒有經歷系統(tǒng)的翻譯學習,更缺乏對翻譯過程中一些常識性問題的基本了解。而翻譯所涉及的語言通常是跨文化的,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性。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要始終關注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做好與中國文化、政治、歷史、地理、經濟等相關的翻譯,就必須要求學生熟悉本國文化,同時能夠按英語思維將其轉換。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對比并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加深理解,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另外,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中西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隨意貶低外來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培養(yǎng)文化平等意識。把“我與他”的主客體思維轉換為“我與你”的主體間思維,形成文化的互惠。此外,引導學生認識漢英兩種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相對固定的語篇形式、句法和美學修辭習慣,在譯文中做適當?shù)卣{整。
四、 結論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語言測試活動之一,發(fā)揮著考試指揮棒和風向標的作用,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及教學重點影響極大。這次考試的題型調整體現(xiàn)了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重視,并重新定義了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位置。而翻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置課程,采取正確教學方法,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翻譯理論及基本技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信學生的翻譯能力和水平都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陳小位.翻譯教學中的軟肋及改進方向——本科生語用翻譯實踐的案例分析[J].上海翻譯,2007,(1).
[3]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
[4]田艷.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翻譯教學及培訓[J].中國科技翻譯,2003,(8).
[5]王樹槐.關于本科翻譯教學的思考[J].中國翻譯,2001,(1).
作者簡介:
盛囡囡,講師,浙江省寧波市,浙江萬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