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閩紅
【摘要】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給學生提供知識資源和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切合學情滿足教學需要,優化教學過程,適應教育領域的改革。本文以《春江花月夜》為教學實例,基于網絡信息環境詳細闡述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 高職語文 《春江花月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42-02
所謂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指根據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依托數字化教學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對教學目標、學習需求、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進行分析、設計的過程。目的在于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優化教學,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修養、素質教育為核心,將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融為一體的公共基礎課程。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以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聽說讀寫的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
教學內容分析:《春江花月夜》緊扣春、江、花、月、夜,隨著月輪的初升、高懸、月斜到月落,詩情也隨之波瀾起伏。作者思緒飛動,問尋宇宙哲理;抒發游子思婦之情。全詩情、景、理交織,猶如一次美讀之旅。
一、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的環節,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標準,針對高職生的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大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
二、學情分析
優勢:有一定的古詩詞鑒賞知識,大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比較強、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感性的、直觀的學習方式。不足:淺嘗輒止,對基礎課程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肯深入研究探索,課外古詩詞的積累量有待加強。
三、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資源:古代詩詞鑒賞書籍、互聯網、多媒體課件、慕課、微課視頻、Podcast播客等,最大限度營造直觀、感性、豐富、全面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加強對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等新模式的探索實踐,利用數字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按需學習、遠程學習、合作學習、反復學習。采用課前布置任務、自主學習、在線交流;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以問題情境、任務導入為突破口,做中學,在做中教,師生共同學習,解決難點和疑惑,歸納總結,構建知識體系;課后加深難度,拓展延伸,在線測試,評價效果的教學方式。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計中,鼓勵學生緣景明情,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把握意象,體會感情,利用網絡平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直接對話、交流,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表達,敢于創新,成為課堂的主人。利用微課,針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某個知識點,采取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以在課下反復觀看,復習和鞏固。
四、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設計
教學重點:抓住詩歌中的線索,分析意象,理解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賞析感悟,鑒賞詩歌,體會景、情、理三者的完美融合
五、教學方法設計
采用講授法、演示法、情境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趣味游戲如“飛花令”、讀書指導法、練習法等。具體措施是學生自讀詩歌,教師預設項目目標,從情感表達、結構藝術、意境創造、語言藝術方面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探索發現;在問中學,思考質疑;在動中學,鍛煉能力;在練中學,鞏固提高。
學法指導上具體措施:查找有關“月”的詩句,利用教學資源中心選用所需的學習材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古今評價,通過網絡向教師請求指導或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問題。學生上網查找本文的有關資料,自主合作探究,小組互評。積極思考,合作探究,查缺補漏,梳理思路,歸納提升,實現鞏固舊知識、建構新知識。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的幾個主要環節:復習提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新課探究、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一)導入:古典詩詞描寫月亮的名句很多,寄托了人們的相思和懷念之情,傳遞著人們對愛情和幸福的憧憬,它是美麗的象征、是哲理思考的憑借、是相思情感的載體,更是永恒的象征。詩人妙筆生輝,創造出令人向往的審美意境,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著張若虛那傳神之筆欣賞那輪光照千古、澄澈空靈的江月吧。
(二)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與問題,學生課前準備通過網絡課程平臺,了解預習任務,下載相關資料,觀看慕課等相關視頻,準備課堂小組討論,如詩歌寫了幾種意象?語言表達特色?以任務驅動、問題解決、情境再現、播放教學視頻、微課等作為學習與研究活動的主線,按照寫景、議理、抒情的邏輯順序鑒賞,學生容易理解。
2.課堂學習
利用生動、直觀的情境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相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 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
(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播放音樂,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誦讀詩歌。
(2)設置問題,交流感受
師:讀后覺得這首詩美嗎?美在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板書: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3)介紹作者和詩篇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構思精巧 ,意境清幽,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色,借江月慨嘆宇宙無窮、人生之短促,情景交融寫出游子思婦離愁別恨、相思之情。
(4)整體感知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分別寫了春江的幽美景色、人生短暫的感慨之情、思婦游子的相思之苦。
(5)任務驅動、合作探究
如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詩歌寫了幾種意象?體現了月夜的什么特點?
提示: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全詩呈現靜謐純凈的優美詩境。
(6)重點理解,知識點撥
詩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強烈的抒情性、突出的形象性、鮮明的音樂性。意象是把客觀物象經過加工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托物言志,寄托情思。如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的意象組合,形成凄冷、傷感的意境。
(7)答疑解惑
如為什么說“月”是全詩的靈魂?提示:月亮是全詩寫作的線索,全詩以月為中心,以月升起,以月落結。
(8)歸納總結
欣賞詩的景物美,領悟詩的哲理美,體會詩的情感美。這首詩語言優美自然,韻律婉轉、馀韻裊裊,氣象萬千、美不勝收。境界開闊、高遠。
(9)學生朗誦,回味欣賞
鑒賞品讀《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達、結構藝術、意境創造、語言藝術。
3.課后比較閱讀,拓展知識
作業布置:比較本詩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的意境。同學們課外開展《飛花令》游戲,比如帶有“春、江、花、月、夜”的詩句;關注一些關于詩詞鑒賞的微信公眾號,如“每天解讀一首唐詩或宋詞”;觀看傳承中國統文化的經典欄目,如董卿主持的欄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錄一段古詩賞析微視頻。
七、考核評價設計
教學設計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優化教學過程的效果,對學習活動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學評價對于教學具有指導意義,通過教學實踐體會和學生反饋進行修正達到預期效果。如從學生活動作業展示、學生賞析作品示例中了解到學生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解決措施。將誦讀與鑒賞相結合,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思想內涵,避免課堂上過多的理性分析。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學習興趣,注重課堂內外結合,延續課堂,力爭將語文學習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愛好。
八、教學反思:
信息化教學設計使詩歌的意境變得具體化和形象化,利用多媒體引領學生置身詩境,教師重點點撥,學習過程趨于簡潔明了;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教師要善于學習,及時掌握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總之,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是教學設計者教育理念、個性經驗和智慧的綜合體現。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設計應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致力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采用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實現數字資源共享,提升教育質量,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謝水瓔,黃金花.信息化教學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的課堂設計[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
[2]柏景嵐.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解析——以高職組教學設計分賽項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