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澤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62-01
作為我國基礎教育中重要的學科——語文,同時也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世界文明的組成部分。語文教育史橫亙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史,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語文在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品格與能力中占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已經成為改革中最大的困難。課堂的“填鴨式”教學,以老師講授灌輸知識為主,學期的終結性評價用分數衡量個人的好壞。所以目前語文教學應將改革重點落實在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語文核心素養,從而推動學生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及具備終身學習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2014 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 實驗) 》 ( 以下簡稱“課標”) 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討論稿顯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第二,思維發展與提升;第三,審美鑒賞與創造;第四,文化傳承與理解。可以從這四個方面看出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基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1963年,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其他學科交際學習的工具。“語文工具論”把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目標確定在學會運用語言、掌握基本語言交際能力的方面上來。隨著當今社會的變革創新,對人才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后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主要目的就是要發展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文的教學應該開始重視語言文字的使用價值,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常常出現偏頗以及矯枉過正的結果,語文教學忽視了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學習,課堂上太多空泛、不切實際的討論,學生語文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因此創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層面”,對學生個人發展與進步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個人的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以語言發展為基礎的。
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認知基礎
語文本身作為文科,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加傾向于感性,在自身的學科體系中缺乏理論指導。在學校的基礎教學中,每一個學科的自身都會被賦予社會功能和教學責任,任何一門學科都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能力。語文學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很容易被學生忽視掉。所以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經常性的被人拿來詬病,認為其所達到的目標是“低效果”或者“無效果”。我們應該認識到意義重大的教學都能夠推進思維和人格的發展。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思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語文教學應該進一步加強思維層面訓練,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如今,我們把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發展方面確定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這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
三、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學基礎——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從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與賞析是不能缺少的,同時,它又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追求的一個較高的理想層面。文學所展現的魅力主要表現在閱讀與寫作兩個方面。就閱讀教學來講,教材中某些單元或模塊客觀上重視傳授考試中所需要的答題技巧。這種固有的教育理念總體上忽略了文本在認知、思想、賞析等領域的關鍵性。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貫穿批判性思維。對于寫作教學來說,語文教學也拘泥于應試考試的需要。在寫作環節追求即時效益,常常重視走捷徑,因此使得模式化的教學方式較為僵硬、古板,難以創新。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原創作文的價值,體現出個人的鑒賞與審美感。文學具有天然的審美意蘊。新課程標準的修訂中把“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足以展現出社會各界對于文學這一方向的高度認同。
四、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隨著呼喚傳統文化回歸與崛起的呼聲日益高漲帶來的全民族的文化自覺性和文化認同感也日益強烈。這種文化的自覺與認同使得語文學科在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轉變。可以說,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得語文這門學科在整個母語教育中肩負著主要重擔。語文學科的最終目標就是塑造出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所以構建個人的語文核心素養要落實好文化基礎。
現代教育改革中著力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潛心培養適應社會的多方面發展的人才。但是我國在創辦讓各方都滿意的教育時,都無法避免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而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中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在的中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它肩負著振興文明的社會責任。語文課程改革的創建與發展,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主要靶心,打破以往課堂教學陳規和觀念的限制,轉變教與學的課堂方式,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海中愿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