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雯 蘇萍
【摘要】在研究《木蘭詩》解讀與教學多層面的存在現狀的基礎之上,探討其中的導向和存在的問題,從而科學的選取教學內容,通過對比更直觀立體的展現策略選取的合理性。研究如何能調動學生學習《木蘭詩》的興趣,并且思考和借鑒《木蘭詩》的深刻思想。《木蘭詩》的產生時代和語言形式甚至是思想情感,皆和當代的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如何拉近距離,如何理解其中的現實意義,就要選取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關鍵詞】《木蘭詩》 文本解讀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86-01
一、《木蘭詩》的藝術特征與木蘭形象分析
(一)心理描寫與木蘭形象解析
心理描寫指在文本中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的描寫。《木蘭詩》運用許多心理描寫,突出木蘭面對“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木蘭無長兄”的思慮、痛苦與無助,這是普通民間女孩遭遇災難的正常心理,但是有父母、有姐弟的木蘭無心織布,如此“嘆息”,證明其善良與擔當。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反復重復,凸顯女孩遠離父母家鄉,置身男性群體的孤獨、思念與不堪,這是本性使然,如果說男英雄突出英勇殺敵,驍勇善戰;那么木蘭在外征戰十年,戰勝自己的心理弱點,顧全大局,完成國家使命,這正是其女英雄本色。全詩詳寫戰前、戰后,略寫戰場的結構布局,也是這個原因。
“安能辨我是雄雌”再顯民間女孩的聰明、調皮、可愛特色,是一般男英雄贊歌不會有的心理描寫,正是木蘭作為女英雄的可親、可信、可愛之處。
(二)動作描寫與木蘭形象解析
人物的每一行動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約的,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做出的反應,主要是動作反應,就勢必顯示出了該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和思想品質。《木蘭詩》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描寫了活躍歡樂的場面,滿滿的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情,體現了木蘭重孝悌的人文情懷,“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開”、“坐”、“脫”、“著”、“理”、“貼”等一連串的動作,表現出木蘭抑制不住恢復女兒裝時的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之情,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一位純樸、天真、可愛的女英雄形象。
(三)環境描寫與木蘭形象解析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服務于文章的主題和人物刻畫。《木蘭詩》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里的環境描寫,表現了行軍之快,戰況之緊,時間之短,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木蘭內心柔弱的一面會使她倍感思念,但她戰勝了自我的孤獨與思念,為國為家承擔著應盡的責任;“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硬氣的環境描寫,渲染出軍旅生活悲壯、嚴肅的氣氛,面對這些嚴峻的挑戰,木蘭有著勇于戰勝自我,勇于擔當,不退縮的巾幗英雄氣概。
二、《木蘭詩》在四套教材中的教學目標的比較與分析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木蘭詩》出現在第二單元,從預習提示中我們可以看出編者主要強調了木蘭的英雄氣概和她的兒女情懷。在后文的思考探究中比較傾向對詩的敘事手法和語言特色的分析與學習。翰林版《木蘭詩》的教學主題主要扣在孝親情操上,在盡忠盡孝、巾幗英雄如此大的一個人物形象下,來學習本文,并且重視疊字狀聲詞及樂府特色的賞析。語文版的《木蘭詩》的教學主題主要是贊揚木蘭替父從軍這一壯舉,人物形象上與其他幾版稍顯不同,主要感受她的可敬可愛,體會本詩的語言特色。蘇教版《木蘭詩》的教學目標以比喻手法賞析為主。《木蘭詩》在幾個教學課例中的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詩的背誦與復述,藝術手法的學習與運用尤其是對偶和互文,關于認識木蘭的形象特點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在課例中幾乎沒有女權主義和女性社會的體現,這可能和受教群體的社會背景有關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也是每堂課的精神靈魂,是貫穿于整堂課的脊骨。
三、本文對《木蘭詩》教學目標的確定
要研究如何能調動學生學習《木蘭詩》的興趣,并且思考和借鑒《木蘭詩》的深刻思想,因為《木蘭詩》的產生時代和語言形式甚至是思想情感,皆和當代的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所以如何拉近距離,如何理解其中的現實意義,就要選取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因此再結合了多方內容的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可以將《木蘭詩》的主題確定為愛好和平,將木蘭的人物形象總結為有著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的女英雄,如此抉擇不僅適應了教學現狀更是對《木蘭詩》文本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