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君
【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多角度著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現狀,結合地理思維培養的內容展開討論,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學 地理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180-02
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思維的共性,對于相關的地理事物或者是現象進行考察,從而找出來其中所存在的聯系,進而達到全面認識地理事物的目的。培養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對其終身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也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的重要任務。
1.地理思維能力的相關概述
從含義上來看,地理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當中的關鍵所在,側重點在對于通過地理事項和人地之間的有規律的聯系,進行有概括的反映。由于地理事項本身存在著復雜性特征,所以,其所對應的地理思維能力也表現出來一定程度上的綜合性、區域性和廣闊性。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結合上述課堂,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于地理問題進行發現、分析、解決。長此以往,學生能夠具備綜合思考的能力,也能夠對于地理現象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1]。
2.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培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感性材料
所謂感性材料,主要指的是一些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材料,因為認知上的局限性,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教材當中,選擇感性材料,對于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直觀展示,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當然,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也需要進行點撥、講解和提醒。譬如說在對于“黃河水系”相關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幻燈片的作用,直觀展現黃河上中下游的流域面積,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黃河三個流域的面積有什么樣的特征呢?”這種直觀的展現與問題式教學法結合在一起,能夠使得學生進一步加強思考,從而激活他們的地理思維[2]。
2.2 充分結合地理學科特點
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為了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起來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從多角度著手,運用相應的素材,使其能夠在學生學習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的地理學習問題,看起來具有復雜性,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其中卻蘊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如果能夠從這些問題著手,帶動學生發揮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譬如說“萬壽塔”為什么“建”在九米深的地下?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系,在問題拋出來之后,有的學生第一反應就是“塔身過于沉重,沉入了地下。”但實際上,其中蘊含了大道理,由于塔基原本處于高出河面數米的江堤之上,由于年代久遠,長江受到泥沙淤積,河床抬高超過塔基,為了能夠避免江水浸蝕,在四周筑土疊磚。經過很長一段時候之后,周邊的高度在不斷提升,以至于塔身呈現出來下陷的情況。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與長江周圍的水文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長江上游落差較大,植被情況較好,雖然有泥沙入河的現象,但是因為流速非常快,所以并不足以沉積下來。而中下游河道經過平原地區,攜帶的泥沙使得河床被抬高,所以會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對于上述問題提出與解決的過程當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知識,帶動學生對于這一方面加強邏輯與思考,進而深化教學目標。
2.3 聯系生活實際與地圖
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當中,對于中國地理的差異性進行了學習,如果讓學生對于南北方的差異進行死記硬背,那么顯然不能夠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甚至學生還會將一些概念與特征混淆。但是,如果能夠在實際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將其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拓展學生的思維,那么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譬如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南北方某一地區旅游的照片帶到課堂上來,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表達出來自己對于南北方差異的所見所感。
另外,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地理學習當中,學生會接觸到多樣化的地圖,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寬其思維空間,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應當加強地圖的使用,譬如說可以借助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柱狀圖,表達氣溫的變化特點。
3.結語
總的來說,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終身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促進學生實現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對于這一方面予以高度重視,在課堂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馮紅昌.試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30):65-65.
[2]陳學軍.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D].魯東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