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 王慶龍 孫強 孟芳芳
【摘要】過程控制與儀表是一門綜合應用學科,它也是自動化專業的重要專業課。針對該課程的綜合性提出了多模式混合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以網絡資源為輔助,以自主學習為抓手,整合過程控制相關學習資源。著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過程控制 混合教學 MOOC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12-01
引言
過程控制與儀表是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要能運用自動控制基本原理,結合各行業的特點,分析生產過程的機理,利用相關自動化儀表從事生產過程的分析、設計、開發與維護等工作。由于該課程涉及知識多、涉及范圍廣,對學生的知識運用造成較大困難,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行改革?;旌鲜綄W習在傳統教學中早已存在,主要是指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線上學習,線下課堂上同任課教師、同學進行交互式學習。我們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導向,根據學校定位、課程學習內容、學生及教師的自身條件,提出了多模式混合的教學模式?!岸嗄J交旌稀本褪抢枚喾N形式的學習促進課程教學,將課堂教學、網絡學習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了有效整合?!岸嗄J交旌稀苯虒W既能保證教師在引導、啟發和監控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
結合我校的“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辦學經驗,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關鍵要素,在過程控制與儀表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我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調整。
1.1課前使用基于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認知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主動學習是促進知識由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最佳方式。根據過程控制與儀表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在每一章節的課前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網絡等資源進行相關知識的了解。例如在溫度測量變送這一小節,我們設定了“溫度測量儀表有哪些?”,“使用的是接觸還是非接觸測量?”,“利用的是體積變化還是電量變化?”等問題。
1.2 理論講解時使用多種教學手段
過程控制與儀表課程涉及大量測量儀表及過程裝置,如壓力計、流量計、加熱鍋爐、反應釜、蒸汽鍋爐、焙燒爐、精餾塔等。學生們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很難涉及這些裝置,若只是使用傳統板書,學生能知其然,不一定能知其所以然。為了提高對相關儀表和裝置的認識,課程組教師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動畫和視頻等輔助材料。通過動畫及視頻形式演示裝置內部運行情況,便于分析其機械及電子結構,領悟其中控制原理。這種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直觀認識,而且增加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1.3 課下使用基于能力導向的自主學習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不僅是學得知識,更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學生的團隊意識,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法。在學期之初,將學生按照一定的人數分成不同組別,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若干研究題目。每個小組必須完成所有選題,小組成員根據個人興趣協調選題,每個選題以一名同學為主,小組內部互相交流。根據課程進度安排,每個小組各自進行課下討論,最后以組內領取該題目任務的學生完成課題報告并在班級進行交流。這樣小組成員對每個研究題目都有所貢獻,對于自己領取任務的題目認識會更加深刻。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
1.4 全過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
網絡上有大量和過程控制與儀表的MOOC和精品課程資源,這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推進了教育公平。學生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學習課程相關知識,課堂上和老師同學進行討論。課后利用這些資源對課堂講授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還可以對沒有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這樣學生的一部分時間在教室中進行傳統的課堂學習,一部分時間在虛擬環境中學習,學習形式和時間更加靈活。
1.5 課程使用全方位的評價機制
為了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鞏固學生學習成果,全方位考察學生學習狀況,課程對學生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考核??己藘热莅?,階段性測試(20%),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自主學習考核(10%)考察學生自主學習狀況;學習筆記(10%),考察學生聽課及課后總結情況;實驗(20%),考察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應用能力;期末考試(40%),考察學生課程總體學習情況。
評價機制的支撐材料主要有階段性測試卷、分項目報告、課程筆記、實驗報告和期末試卷等。該評價機制覆蓋了從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的各個階段,有力地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2.結語
隨著MOOC、SPOC、混合式教學逐漸進入校園,給傳統教育帶來了一定沖擊,這并不是對傳統教學的替代,而是不斷與傳統教學相互促進和融合。在融合過程中不斷補充和完善,實現學習資源、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的混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把握好“多模式混合”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把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多模式混合”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裕森,戴先中.過程控制工程.第2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任軍.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