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宏佳
摘 要: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深受其影響,新型治理模式“云治理”的產生便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它的產生和發展皆源于對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深度挖掘和綜合運用。“云治理”這一整個運作過程,在于將大量的治理信息進行統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智能部門的派生和利用,借此對社會治理主體、治理思維及治理方式等產生直接影響。“云治理”開啟了一種新的治理方式,它以大數據為依托,進行各類社會問題的綜合治理。
關鍵詞:云治理;大數據;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1 — 0094 — 03
大數據猶如打開了一個信息大爆炸、數據暴增的新世界,對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也直接發起挑戰,“云治理”也由此誕生。作為社會治理的一個新形式,“云治理”的治理主體、治理對象和治理方式,早已超過了傳統的治理范疇,增加了規模治理、網絡治理、遠程治理等新內容,并成為社會治理新型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一、大數據背景下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新機遇
(一)運用大數據提升防腐及反腐水平
一方面,大數據的運用可強化防腐意識,對官員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把腐敗想法扼殺在搖籃中。另一方面,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可將一些隱性腐敗分子找出來,以法律武器加以嚴懲。傳統的舉報方式會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來自于互聯平臺的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發現腐敗的成本,也方便了官民之間的溝通,增加了彼此的默契度。網絡匿名性導致了舉報人敢于說實話,信息的公開性和共享性也推動對腐敗事件的調查。中紀委檢查網開通了互動交流平臺,加的與廣大網民的聯系,往往第一手的反腐資料來源于普通的網民。
(二)運用大數據提升網絡安全水平
大數據中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具有體量浩大、模態繁多、生成快速和價值巨大但密度很低的特點〔1〕,而不真實的數據也不乏其中,往往會處于一個真假難辨的尷尬局面。電信詐騙的存在和對他人隱私的侵犯,也存在于大數據中,運用相應技術對數據真實性的辨別,保障網絡安全顯的至關重要。“云治理”的操作對象大數據,彼此之間相得益彰,對網絡安全水平的提升起著深遠的影響。對犯罪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預判潛在的危險,減少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
(三)運用大數據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社會保障可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信息資源共享行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過數年成長,體制架構已基本確立,但還是留有各種問題。以社會保險為例,從一個角度來說社會保險基金還有剩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社會并沒有落實全民醫保,一些失業人員無法領到失業保障金,一些工傷人員也沒有得到醫療保障。當前的社會保險范圍里,不是沒有大數據,而是數據紛繁復雜,但在數據操縱、分析、處理、解析方面有所欠缺。大數據有助于社會保障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和辦理能力的加強。特此提出兩點建議:一、完善社會保險計劃,建立社會保險計劃體制,從精算的角度評價社會保險制度的運作概況;二、加大高端專業分析數據人才的培養,多造就懂得相關知識和信息技術的人才。
(四)運用大數據營造共享交換平臺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政府和各行業都產生和匯集了大量的數據,今天眾多行業的大數據范圍可以從幾十TB到數千TB〔2〕,政府和企業也都進行了縱向范圍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但“數據頑疾”的弊端存在已久,各類數據源之間彼此缺少聯系,數據價值不能有效被發掘。所以運用大數據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集數據上傳和傳輸、數據處理、數據存儲、查詢檢索、分析處理、應用接口、趨勢預測等為一體的平臺,有效解決一些數據發掘不充分的問題。它可為各級政府所管理的政務數據的匯集、流通、共享和公開提供各類技術支持與服務,同時為金融證券、通信、教育、醫療衛生等各行業提供多項數據集合、共享、分析、交換于一體的整體管理方案。大數據技術是“一系列收集、存儲、管理、處理、分析、共享和可視化技術的”綜合,由數據“存儲和傳輸”,過渡到數據的“挖掘和應用”,使“商業技能、信息安全和云計算”具有更大價值,能幫助人們“利用以前不能有效利用的多種數據類型”,抓住被忽視的機遇〔3〕。
二、大數據時代下云治理的新型挑戰
(一)社會治理主體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促使信息流動和資源共享更為方便和便捷,信息不對稱局面也被打破,這直接對傳統的治理主體(政府)發出了挑戰。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逐代更新,信息獲取更為方便,人們日益重視知情權在各種事件的發揮,政府治理權威性受到質疑,這折射出人們對“云治理”的新訴求。無疑政府在傳統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以及相關技術將增強個人的力量,而數字貨幣和電子商務又使政府在稅收和經濟管制方面受限,一些非法行為即使是政府也無法有效預防,包括電信詐騙、竊取私人信息、逃稅漏稅等,這迫使政府不得不接受挑戰轉變職能。縱觀當下“云治理”現狀,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一種“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新配合,行政手段只會帶來人民的逆反潮,加強實際服務性才是贏得好口碑的死方法。
(二)社會治理思維的挑戰
對經濟和社會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于抽樣數據,其本身就存在誤差,然而在無法獲得真實數據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依賴于經驗、理論和自我價值判斷。大數據、云治理對傳統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戰,因為傳統的研究方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進行測量和預估,當數據流動化和碎片化后,傳統的研究方法只會導致誤差更大,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了,只有不斷擴大樣本數量才可以控制誤差,這必然使大數據、大樣本為適應社會研究所變革的一項新要求。
顯而易見的是,這不僅僅是對研究方法和統計方法的挑戰,更是一種對傳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挑戰,最終會演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大數據會使得數據不僅僅體現為大量的運算符號,在“云治理”的統籌運作下,使得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一個全面的發展與更新,獲取過去無法想象的知識和技術。
(三)社會治理方式的挑戰
傳統法制與德治相結合在大范圍內解決很多社會問題,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犯罪泛濫其中時,傳統治理方式是很難把控好這一局面,很多時候對這一現象的監控,都難以掌控。這一數據漏洞只能由“云治理”加以彌補,對傳統治理方式的權威性提出了正面性的挑戰。“云治理”可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方式的補充,在保證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激發社會活力等各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三、“云治理”的現實應用
(一)“云治理”中政府主導性作用
雖然政府權威在此過程中受到挑戰,可作為資源的分配者和服務的供給者,政府應當在“云治理”中發揮主導性作用。以上海為例,依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0年以來,全面推進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在各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信息化應用全面滲透民生保障、城市管理、政府服務等領域,數字城市管理能級明顯提升,電子政務效率持續改善;通信質量、網絡帶寬、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構建起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4〕。
政府要認識到在大數據新環境下,“云治理”的運用在對自身管理和為民服務方面都會有輔助和督促作用,它不僅僅能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也為公民參政議政提供了一個便捷渠道。
(二)調和民眾及各類組織,提升參與積極性
政府應把握大數據時代的潮流,積極鼓勵和引導廣大民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共同促進“云治理”的社會性作用。也就是說,“云治理”不是傳統的行政手段,徹底改變這一近乎壟斷的局面,讓非政府組織和民眾都能參與到社會治理,強化社會的自我約束力,改善社會自組織能力。在針對打拐行動中,進行被拐兒童信息采集的國家中心網站,是幫助尋找兒童的重要資源。如果政府還是單一治理主體的形式走下去,缺少非政府組織和民眾的參與,“云治理”依舊還是一種傳統的中心控制管理模式。
(三)運用“云治理”進行環境保護
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普遍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做法卻是,在被舉報發現后,派專人進行核實,判斷污染排放和工廠是否違反了排污標準。后期處理措施可能就是行政罰款和整改,有沒有真正改進,后期也不會去跟進,也就不得而知了,往往都是進入了一個死循環。一舉報就整改,一整改就罰款的現象屢禁不止。在這方面,美國在“云治理”的輔助下就做的比較出色,它建立有毒氣體排放數據庫,實時收集和評估環境數據,并在網上公開這些數據,這樣民眾也能知道是誰在污染環境,官方和民眾共同監督污染企業。與此同時,環保部門也會利用這些數據要求有關企業采取措施進行相應的處理。“云治理”的加入,雙項保障,實現了由內到外解決污染問題的方案。
(四)以“云治理”保衛國家安全
“云治理”不僅僅關系到網絡安全,也涉及到國家安全,在各種國際競爭中,對大數據的制控力也成為各種競爭的重要對象。在石油、天然氣、水電、金融等相關數據信息都有可能是被攻擊的對象,在國防軍事等領域更是關系到國家安全,我國行動綱要也明確表示要把大數據作為我國戰略資源,在“云治理”的協助下,提升對數據的分析和把控能力。往小的方面說,網絡社會的云治理,它既是全面治理,也是微治理,通過發揮大數據的絕對優勢,有針對性地保護每一位網民、每一個互聯網運營企業的切身利益。防微杜漸,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建立保護個人信息的監管機構,徹底杜絕網絡詐騙一次又一次的發生,真正維護好廣大民眾的合法權益。
〔參 考 文 獻〕
〔1〕李國杰,程學旗.大數據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06).
〔2〕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嚴霄鳳,張德馨.大數據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3,(04).
〔4〕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EB/OL〕.http://www.shdrc.gov.cn/gk/xxgkml/ggjg/zxgg/27625.htm.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