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筱琪 苗林艷
[摘要]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降血糖的治療前后其血皮質醇濃度變化及臨床意義。 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將患者分為觀察A組和觀察B組,每組40例,同樣選取40名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2型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及血糖控制穩(wěn)定4個月后早上8點、下午4點和凌晨0點的血清皮質醇(F)濃度的檢測。結果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前、后皮質醇存在晝夜節(jié)律,并且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早上8點、下午4點和凌晨0點的血皮質醇濃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持續(xù)4個月的血糖控制后,無慢性并發(fā)癥的患者均恢復正常;而對于病情較嚴重的有慢性并發(fā)癥的患者,皮質醇并未恢復。 結論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來講,存在著皮質醇分泌功能紊亂,因此就要求臨床治療中應當注意其變化。
[關鍵詞] 2型糖尿病;降血糖前后;血皮質醇濃度;變化及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021-02
隨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得人們建立起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良生活習慣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2]。其中糖尿病是目前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是其中一種,2型糖尿病又被成為成人發(fā)病型糖尿病,好發(fā)于40歲左右的中年人,隨著發(fā)病率的逐漸升高,對于2型糖尿病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重視[3]。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與胰島素缺乏而引起糖代謝功能異常,患者都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紊亂,臨床表現(xiàn)為皮質醇分泌,晝夜節(jié)律紊亂等。該文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所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血糖治療前后其血皮質醇濃度的變化情況及臨床意義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A組和觀察B組,同時選取40名身體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A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11例,年齡為49~67歲,平均年齡為(53.2±10.42)歲,體重指數(shù)為(23.53±1.04)kg/m2,病程為1~6個月,平均病程為(3.2±2.1)個月;觀察B組40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5例,年齡為51~69歲,平均年齡為(52.1±8.4)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4.32±0.87)kg/m2,病程為2~8年,平均病程為(5.3±1.3)年。對照組40名身體健康者,男性27名,女性13名,年齡為53~70歲,平均年齡為(54.2±8.13)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為(24.02±0.68)kg/m2。觀察組中的A組、B組患者與對照組健康者在年齡、病程、體重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都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糖尿病的急性并發(fā)癥,且在3個月內無外傷、發(fā)熱及感染等等應激因素;②排除糖尿病以外的臨床疾患和繼發(fā)性糖尿;③排除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及精神障礙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監(jiān)測方法 測定血糖利用氧化酶,對所有研究對象在早上8點空腹、下午4點及凌晨0點抽取研究對象的靜脈血2 mL,利用由美國公司生產(chǎn)的放射免疫125I標記的放射免疫分析藥盒進行放射免疫測定。對已經(jīng)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檢查肌電圖、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心電圖、腎小球濾過率及超聲心動圖,檢查患者是否發(fā)生慢性并發(fā)癥。
1.2.2 治療方法 對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皮下注射胰島素,連續(xù)注射4個月,2次/d或4次/d。在治療過程中用血糖儀監(jiān)測血糖值,分別于三餐前、后2 h,睡前及凌晨3點的手指末梢血糖,并用微柱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治療時的血糖參考值為:三餐前及凌晨3:00的血糖范圍在4.4(包含)~6.1(包含)mmol/L,3餐后2 h學范圍為4.4(包含)~8.0(包含) mmol/L,靶HbA1c小于6.5%。經(jīng)過4個月的降血糖治療后,復查清晨8點、下午4點、及凌晨0點的血清皮質醇濃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4個月后清晨8點、下午4點、及凌晨0點的血清皮質醇濃度。
1.4 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前、后皮質醇存在晝夜節(jié)律,并且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早上8點、下午4點和凌晨0點的血皮質醇濃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個月后,觀察A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并發(fā)癥與無并發(fā)癥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A組有慢性并發(fā)癥與觀察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反應為一定程度的皮質醇分泌功能紊亂,主要以缺乏糖代謝異常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該病屬于慢性終身性疾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實施皮質醇,皮質醇能有效調節(jié)糖代謝[4-6]。糖皮質激素主要作用為通過鹽皮質激素受體及糖皮質激素受體介導的模式激活HPA,從而達到平衡狀態(tài)。當海馬發(fā)生損傷后會增強應激源的敏感度,就會造成血清皮質醇水平升高。慢性應激延長HPA軸功能持續(xù)亢進,是皮質激素水平持續(xù)升高,導致糖代謝失調。該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療前后的晝夜節(jié)律基本存在,觀察A組患者在凌晨0點的血清皮質醇水平高于對照組,消失患者人數(shù)較少,該結果與相關文獻一致[7]。在高血糖環(huán)境下觀察組所有研究對象的皮質醇在清晨8點、下午4點及凌晨0點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應激中的高血糖能損傷海馬,增強HPA軸對其他應激源敏感度增強,F(xiàn)水平升高。對無慢性并發(fā)癥患者來講,在經(jīng)過4個月的血糖控制后,都恢復正常范圍,與對照組患者水平大致相同。對于患有慢性并發(fā)癥患者及病程長的患者來講,經(jīng)過血糖控制后,血皮質醇水平無明顯改善,由此可見由于患者長期處于血糖控制不佳,使得彌漫性微血管病變作為1種應激加速腦組織海馬區(qū)的不可逆損傷,形成退行性改變,使HPA功能,最終造成皮質醇升高。皮質醇升高導致外周組織蛋白質分解,產(chǎn)生氨基酸,且能與胰升血糖素、茶酚胺共同作用,分解脂肪,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和甘油增多,促進糖原異生,血糖水平就升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皮質醇能阻止外周組織,例如:脂肪組織、淋巴組織、肌肉組織及結蹄組織等,能有效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有研究認為糖皮質激素能阻止脂肪細胞葡萄糖轉運體mRNA含量,減少細胞質內轉運體和細胞膜內的轉運體,從而改變胰島素受體的路徑,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能直接對β細胞干預,然后降低胰島素分泌功能和刺激胰高血糖素,胰島素作用減小,患者病情就會愈發(fā)嚴重[7]。
綜上所述,血皮質醇濃度的變化可以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指標,并根據(jù)其結果有針對性采取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胰島素的抵抗作用,從而能夠更好控制血糖,預防糖代謝紊亂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楊坤,徐焱成,郭昆全,等.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療前后血皮質醇濃度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06, 23(10):672-674.
[2] 張志偉.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療前后血皮質醇濃度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6-107.
[3] 邱寧巖,李殿富,張靜馨,等.2型糖尿病患者垂體-腎上腺軸的變化與胰島素抵抗[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6,19(6):517-519.
[4] 陳建中,張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水平及Ins,F(xiàn)BG相關性探討[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17(3):199-201.
[5] 楊菁,俞莉,方少均,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皮質醇水平的變化及其意義[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3):20-21.
[6] 章汝霜,李啟富,歐楊,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32(8):802-804.
[7] 任會鵬,王育梅,宋美,等.抑郁癥共病糖尿病患者的皮質醇水平與帕羅西汀治療的療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 26(8):595-600.
(收稿日期:201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