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摘要:本文介紹了水環境監測課程實施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考核評價及成效特色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該課程實施信息化教學的整體設計。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時代的教學設計”等話題經常出現在國外的一些教育技術論壇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日益廣泛。2003年國內展開了關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研究,一些學者對信息化教學的理念進行了闡述,如祝智庭教授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系統方法。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成就?!?/p>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知識傳授,不注重能力發展,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成長;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在教學方式上,是注入式、滿堂灌,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在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在師生關系上,重教師作用,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也不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信息化教學技術集文字、圖案、音樂于一體,通過創設情境、設疑探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和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資源包括文本、網絡視頻、網絡課件、學習軟件等多種形式。教學過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料更新快、多向演示和模擬生動的特征。
經過對教育工作者關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論方法和教學實踐經驗的研究,筆者嘗試將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手段應用于高等職業教育水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中,并摸索出一套經驗與措施。
水環境監測課程總體教學體系由三個模塊組成:模塊一為基本素質能力模塊,模塊二為專業核心技能模塊即水環境監測技能,模塊三為綜合能力培養模塊。三個模塊下都設有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有任務分解。下面將從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考核評價及成效特色五個方面介紹該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學情分析
1.缺乏學習目標,缺少學習熱情
因為缺乏學習目標,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也不知道要學些什么,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想著拿手機出來聊聊天或玩玩游戲,借此來刺激自己以獲得滿足感和游戲中獲勝的成就感。
2.理論基礎薄弱,上課聽不懂
部分學生因為理論基礎差,聽不懂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而聽不懂又將進一步導致學習興趣的下降,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3.喜歡動手操作和實踐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卻很熱衷于動手操作,對實踐課程比較重視。一旦實驗成功,就會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雖然喜歡動手,且加強了動手能力,提高了操作水平,但由于理論基礎薄弱,對實驗所得數據的處理能力不夠,結果計算不準確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計算。
二、教學策略
針對教學過程中相應的遇到的問題,筆者在本課的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于學生缺乏學習目標、缺少學習熱情的現象,在開展學習任務前先給學生播放一段環??破找曨l,視頻中展示了目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環境形勢的嚴峻性,樹立起學生的使命感和學好環保專業知識的責任感,使其學習動力不再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和鞭策下學習,而是發自內心的“想學好”。正是這樣一種心理暗示使學生樹立起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提高了學習熱情。
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標準,通過微信、微博、QQ群、二維碼及世界大學城等信息化手段將學習任務和學習資料發放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教授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采用FLASH仿真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項目操作過程并采取項目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后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并布置在線測試、小組拍攝微電影等方式進一步強化課堂所學。
三、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階段
(1)播放視頻。播放環保科普視頻。
(2)情境創設、角色分配。由教師擔任業務主管,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監測團隊。每個監測團隊由項目負責人、采樣人員、分析人員、質控人員及儀器維護人員等構成。學生分別擔任不同角色,負責自己任務的同時,協作團隊完成成員工作,既要分工明確,又要通力合作。項目負責人由團隊成員根據責任心、業務水平、凝聚力、溝通協調及合作精神等方面推薦產生,且定期更換,讓團隊成員都有機會擔任負責人一職。這樣既讓學生獲得了成就感,又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
(3)任務布置。在上次課結束前布置好下次課的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好相關資料、做好功課。
2.課前自主學習階段
(1)學生查閱上課所需的資料。讓學生先通過網絡或在圖書館查閱下次課所需的學習資料、規范或國家標準。
(2)通過微信、微博、QQ群、二維碼及世界大學城等信息化方式發放資料。學生自主學習,并以項目組為單位制定項目監測方案、制作匯報材料。
3.課堂學習階段
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對本次課程學習內容有所了解,并且產生了不少疑惑,所以他們是帶著問題來學習。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課堂學習共分為以下三步:
(1)匯報討論。每個項目組分別匯報制定好的項目監測方案,采取項目組間相互點評和老師點評的方式,指出方案中可行的部分并提出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各組修改完畢后,再由老師將相關項目的FLASH仿真動畫播放給學生,演示項目操作過程。最后選取一個項目組對修改后的方案進行匯報,老師進行最終的點評和完善。通過采取“課前討論一集中匯報一修改一FLASH動畫強化一最終匯報確定統一方案”的方式,學生在不斷的反饋學習中強化和加深項目的原理、操作過程、結果計算與評價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開展項目。確定好方案后,以項目組為單位進行水樣采集、試劑與儀器準備、分析測試等工作。老師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提供一些必需的幫助。
(3)評價總結。項目完成后,由老師對項目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發放評價表給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進一步強化本項目中的一些知識點、重點、難點及操作要點,并布置課后需要完成的任務。
4.課后鞏固學習階段
在課后鞏固學習階段,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完成各項評價表;拍攝一段項目微電影;完成項目分析測試報告,并上傳至班級QQ群便于老師和同學評閱;完成水環境監測空間課程在線作業。
四、考核評價
1.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教師評價多角度評價
通過發給學生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學生完成自評與互評,再結合教師評價進行多角度的換位評價。
2.采用階段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多方位的評價
根據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學生的態度與表現,結合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分析測試報告、在線作業、微電影等進行多方位的評價。
五、成效特色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體現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將項目化教學方法與信息化教學手段成功嫁接。在水環境監測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項目化教學模式,應用了微信、QQ、二維碼、微電影、世界大學城空間課程等多種信息化手段。
(2)將FLASH虛擬仿真動畫與真實項目有效結合。課前布置真實項目,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并進行角色分配。課堂教學過程中,觀看FLASH虛擬仿真動畫,使學生進一步弄清楚監測項目的操作過程及操作要點,為真實項目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3)采取課前自主學習一課堂互動一課后鞏固學習的翻轉式教學模式。
(4)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5)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采用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及階段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方式與評價體系,更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