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晶
本文從工匠精神切入,通過剖析英語學科的核心——思辨能力培養,引出工匠精神與該能力的關聯,以及與英語學科從其作為人文素質課角度的關聯,思考怎樣為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出具有時代性和融合各專業技能素質的路徑。
一、工匠精神與英語學科核心素質的關聯
作為公共基礎類學科,英語的核心素質不在于技能,而是通過掌握工具、獲取信息、應用策略和拓展思維獲取和更新各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運用本專業知識進行思辨、創新和參與科學探究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上,而要注重人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前者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三項技能,后者含有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五種性格特征。作為基礎性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跟授課對象、層次、教材特性無關,而是關乎學科客體本身的特性,在不同教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和授課方式的環境下,非但不矛盾,而且對不同英語教學背景下的各因素、環節、目的起到加勢和輔助作用。文秋芳建議,不只在外語專業,在其他有條件的專業也可以開設類似的課程。
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尊師敬業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求實創新的進取觀念。勞動者嚴謹認真地看待工作,通過完成任務,肯定自我、獲得尊嚴并取得成就感。這是一個認知重構和習慣建立的過程:通過重新認識職業和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在實踐中不斷磨煉并強化務實、追求極致;能夠勇于挑戰,打破常規,不懈于推陳出新。工匠精神與英語學科標準中“思辨能力”不謀而合。
二、工匠精神與人文素質課的關聯
職業教育作為學生步入職場的前奏和社會化身份的預演,教育中承載著對學生人文知識的滲透和素養的形成,因為勞動生產中包含人的自由意志,技術產品的成果是通過自我的想法、觀念和意志實現的。因此培養工匠精神首先要正視人的第一性,職業教育抑或高等教育,初衷和落腳點都指向人的教育,自此踐行卓越的工匠精神才可以獲得普適性,工匠精神自發后續的能量供給才有源頭活水。同理,具備人文素養,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能對職業具有認同感和熱情,對工作熱愛堅守,對技術精益求精,遇到困難和瓶頸才有辦法跳出焦躁、急功近利的短視,也大大降低畢業生就業初期易出現的眼高手低的概率。
因而,學科素質一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科范疇一人文素養的培養,最終殊途同歸地成為打造學生“匠心”的有效手段。
三、工匠精神導向下的實踐路徑
1.實踐思路
高職英語教學中,以課堂環境為主,實踐思辨活動,首先通過文獻借鑒,行動研究,經驗總結等,來收集、分析、提煉思辨互動的形式、步驟和關鍵節點,檢驗思辨能力培養是否有效,后期通過英語口語技能大賽、英語期末考試成績的優秀率、英語各類社團活動和與思辨能力密切的不同專業類的獲獎情況測評效果。
2.實踐方法
依托思辨能力量具,設計課堂互動,把其分為四個模塊:把思辨元認知與英語語言知識識記相結合、把思辨技能與英語操練相結合、把思辨標準與交際策略相結合、把思辨情感與英語展講相結合。
3.實踐原則
以思辨能力、人文素養培養為側重,聚焦以往教學中師生交流缺乏、課堂結構古板、教學環節銜接不暢等問題,從新視角尋求轉機。課堂打破對人的束縛和條框,關注人作為一個自由體的批判反思精神,塑造學生真正的個體人格。
四、工匠精神導向下的實踐創新
職業教育不僅要考慮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其形成具有時代意義和學科發展必要性的“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職業精神,還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務實解決的能力。思索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啟發、探索、討論、互動”,不僅創新了學科內涵,也對接了未來的工匠。而采用此種方式的英語課,與各專業核心課、素質拓展課一起,共同為培養工匠精神、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架構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