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君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強化涉農投融資企業的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對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建機制、帶隊伍、樹品牌等三個方面對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成都構筑都市現代農業新高地,建設國家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服務型 當組建建設 “三農” 發展
乘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黨委緊緊圍繞企業中心工作,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員為示范,一套套組合拳持續發力,積極強化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讓“先鋒力量”成為推動該公司創新發展、科學發展,推動都市現代農業領先發展的“活力源”。
一、強化機制保障,夯實服務基礎
市農發投公司黨委從健全服務型黨組織長效機制出發,通過夯實黨的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服務型黨組織工作體系。
優化組織結構。堅持黨政組織同步建立、黨政干部同步配備、黨政制度同步落實、黨政工作同步考核的“四個同步”原則,健全了組織設置。構建了黨委書記負總責,分管黨委副書記協助負責,黨群部門具體落實的工作格局。成立天府源黨支部和產權收儲黨支部,整合撤銷中際興農黨支部,形成1個直屬黨委、1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的組織架構,黨員總數227人,實現黨組織全覆蓋。
完善制度機制。將黨建工作寫進公司章程,實現了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統一。建立科學的民主決策機制,完善“三會”議事規則、宣傳教育、干部管理等黨委制度10余項。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重點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常態化的監督考核機制,日常抽查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形成了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閉環管理。
建立服務網絡。公司確定了黨委委員每人至少聯系1個基層黨委(支部),每個支部委員聯系3名黨員,每個黨員聯系3名群眾的“服務網”,確保層層有責任、人人有擔子。通過“服務網”,向職工了解公司決策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征求他們對公司企業發展、經營管理、黨的建設、黨風廉政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和職工群眾的主體地位。
二、強化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
市農發投公司黨委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為關鍵,以提高黨員干部素質為基礎,以強化黨員隊伍管理為重點,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培育服務理念。把服務“三農”作為建設“四好”領導班子的重要內容,在公司系統確立了“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不抓服務‘三農是失職,抓不好服務‘三農是不稱職”的政策導向。通過黨委會、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等多種形式,專題研究討論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新模式;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采取集中學、自主講、大家議等方式,強化理想信念教育,使服務“三農”的工作理念逐步變成員工的自覺行為。
培養服務隊伍。通過壓擔子、掛職交流“雙培”等方式,鍛煉黨員干部服務本領。組織黨員干部參加產業基金、黨務知識、宣傳信息、公文管理等培訓班,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黨性教育,邀請市委黨校、成都大學等專家學者專題授課,發動全體黨員利用黨員e家、“共產黨員”“蓉城先鋒”等公眾微信號自主學習等,強化服務能力提升。
搭建服務平臺。著力構建“雙強六好”基層示范黨組織,建立了“三級”信訪服務中心,搭建了以工作網為重點的黨建工作信息發布平臺、以微信和QQ群為重點的黨群互動平臺。設立了“共產黨員示范崗”,開展了黨員“佩戴黨徽,亮明身份”活動,通過選樹典型,弘揚模范,不斷激發廣大職工學習模范、趕超先進的勁頭。
三、強化品牌引領,打造服務特色
市農發投公司黨委始終堅持“明確重點、突出特色、講求實效”的總體原則,注重載體創新,全方位打造“金融惠農”服務品牌。
創建服務品牌。各級黨組織著眼“強化功能”,堅持抓好黨建促發展,搭建了“‘委托貸款、融資擔保、股權投資、產業基金、小額貸款、金融租賃+‘保險服務、大數據服務”的“6+2”涉農投融資綜合服務體系,通過在農業公用品牌、農村產權收儲、涉農中票發行、跨區平臺組建、發改建設基金及金融產品創新等領域積極探索,取得了全國“三農”創新領域多個“零突破”,有力助推了成都市加快農業現代化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步伐。
樹立服務形象。黨員領導干部著眼“轉變作風”,開展精準扶貧“掛包幫”走基層活動,主動選取了成都市11個相對貧困村作為定點幫扶對象,通過金融支持與捐贈幫扶相結合,將融資對接會開到村里 ,不收取任何擔保費用為11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了510萬元資金支持,并無償捐贈資金110余萬元幫助貧困村發展觀光旅游、水果花卉種植、家禽養殖等產業。
爭做服務先鋒。普通黨員著眼“踐行宗旨”,積極開展“走基層、送溫暖”活動,為貧困戶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同時發放了3500余冊《農民法律服務手冊》,采用“漫畫+文字”的形式向農民普及成都市金融扶貧政策、農業保險知識等。黨員楊光波在孩子6個月大時,受命前往金堂縣興隆社區擔任“第一書記”,他利用豐富的項目經驗幫助社區組建了蔬菜和青脆李種植兩個合作社,將雞苗、飼料等送到貧困戶家中,幫助他們走上了養殖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