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聰穎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糖尿病患者口服雙胍類降糖藥物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分別從用藥指導方法和用藥方面對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分析,選擇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給予二甲雙胍治療,對照組聯合磺脲類藥物降糖,觀察組聯合瑞格列奈降糖。而在每一組中,都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對比患者用藥指導前后服藥方法正確性以及定時定量依從性的情況。對于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比較,主要通過觀察血糖的變化及代謝指標變化情況來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在接受藥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3、6-12周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的血糖含量均低于對照組。而且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bA1c)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也都低于對照組。另外,兩組患者在接受用藥指導后,服藥方法正確性和定時定量的依從性均有所提高。結論 雙胍類藥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上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聯合瑞格列奈使用效果更為顯著。另外,加強對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的用藥指導,可以提高患者服藥方法的正確性,全面提高藥物療效。
[關鍵詞] 雙胍類降糖藥;2型糖尿病;用藥指導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079-0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癥狀的代謝紊亂性疾病。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飲食結構不斷地發生改變,現在社會上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其大多以2型糖尿病為主。雙胍類降糖藥是一種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針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藥,經過長期的治療經驗,對于雙胍類藥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面的效果一致認可,而且目前雙胍類降糖藥常與其他類降糖藥物聯合被應用于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而為了使藥物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治療期間,醫生和護士應該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對其用藥的具體量以及用藥方法、注意事項等問題進行重點介紹,并配合實時的血糖和生理基本指標的檢測,加強全面的用藥指導和用藥護理,選取該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接受治療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給予二甲雙胍治療,對照組聯合磺脲類藥物降糖,觀察組聯合瑞格列奈降糖。經確診,所有患者都為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56.4±2.8)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2±0.5)年;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女22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為(58.3±3.5)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6±0.8)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用藥方面,對對照組患者進行二甲雙胍與磺脲類藥物聯合給藥,其中以二甲雙胍藥物為主,磺脲類藥物的給藥量應該結合患者的患病程度來確定。而觀察組患者進行二甲雙胍與瑞格列奈聯合給藥,其中以二甲雙胍為主,兩種藥物的服用比例約為500:1,而具體藥物的服用量需結合患者的病情來確定。另外,在為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護理的同時,加強了對于患者藥物的具體服用量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指導尤其叮囑患者服藥期間切忌飲酒,防止肝功能損傷,同時我們對患者服藥期間的血糖進行定期檢測,并且指導患者在服藥期間的飲食規律[1]。
1.3 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第3、6 、12 周時的病況進行分析,主要指標為患者空腹、飯后2 h后的血糖以及尿糖和其它基本代謝指標。另外,對兩組患者接受用藥指導前后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主要觀察指標為藥物服用方法正確性、定時定量性。
1.4 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對比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對比應用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1.1 血糖情況 在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磺脲類藥物治療第3、6、12周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分別為(9.12±0.28)、(8.82±0.32)、(7.93±0.20)mmol/L,而餐后2 h的血糖分別為(13.52±0.55)、(12.22±0.36)、(10.38±0.28)mmol/L;對比治療前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10.80±0.38)、(15.54±0.58)mmol/L的數據來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血糖差異顯著;在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瑞格列奈治療3、6、12周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分別為(8.12±0.32)、(7.68±0.27)、(6.80±0.21)mmol/L,而餐后2 h的血糖分別為(12.80±0.42)、(9.14±0.36)、(8.68±0.33)mmol/L;對比治療前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10.60±0.35)、(15.68±0.40)mmol/L的數據來看,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血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指標變化情況 在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磺脲類藥物治療12周后,對照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bA1c)含量為(8.02±0.27)%、甘油三酯(TG)含量為(1.52±0.28)mmol/L,相比于治療前的(9.15±0.42)%、(1.72±0.33)mmol/L數據來看,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HbA1c與TG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瑞格列奈治療1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bA1c)含量為(7.29±0.36)%、甘油三酯(TG)含量為(1.52±0.28)mmol/L。相比于治療前(9.08±0.33)%、(1.74±0.36)mmol/L的數據來看,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HbA1c與TG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3 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未發生低血糖等不良反應,而對照組患者中有兩例出現了輕微的胃腸道不適的癥狀,經過適當的藥物調理之后,患者的癥狀自動緩解。
2.2 患者用藥情況比較
在進行用藥指導前,對照組患者中,有22例患者服藥方法正確,嚴格遵醫囑,其占比56.41%,嚴格定時定量服藥的患者有14例,占35.90%;而經過用藥指導后,對照組的39例患者中,服藥方法正確性良好的患者有30例,達76.92%。而定時定量依從性良好的患者有38例,占97.44%。另外,在對照組患者中,未經用藥指導前,有24例服藥方法正確,占比61.54%,有14例服藥定時定量的依從性良好,占比35.90%;而經過用藥指導后,觀察組的39例患者,有32例可采用正確的服藥方法,占79.49%,而有35例患者服藥的定時定量依從性良好,達89.74%。患者經用藥指導前后的觀察指標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人的飲食結構逐漸發生變化,而這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嚴重的影響,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的高發。當代糖尿病患者中有90%以上是2型糖尿病,而口服降糖藥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首要途徑。該研究主要就是通過對二甲雙胍聯合不同的藥物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探究雙胍類藥物在血糖控制方面的效果,并且進一步研究磺脲類藥物和瑞格列奈在聯合治療中的效果。另一方面,探究了加強對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藥的用藥指導對于患者用藥情況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治療3、6、12周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分別為(9.12±0.28)、(8.82±0.32)、(7.93±0.20)mmol/L,而餐后2 h的血糖分別為(13.52±0.55)、(12.22±0.36)、(10.38±0.28)mmol/ L;治療前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時血糖(10.80±0.38)、(15.54±0.58)mmol/L;治療3、6、12周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分別為(8.12±0.32)、(7.68±0.27)、(6.80±0.21)mmol/L,而餐后2 h的血糖分別為(12.80±0.42)、(9.14±0.36)、(8.68±0.33)mmol/L;而治療前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10.60±0.35)、(15.68±0.40)mmol/L。但縱向比較來看,采用雙胍類藥物聯合瑞格列奈進行治療的患者對于血糖控制的較好,說明雙胍類藥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聯合瑞格列奈使用效果更佳。
雙胍類藥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藥,其主要作用機理是增強肌肉及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抑制肝糖原異生和腸道對葡萄糖的攝取[2],從而達到降糖的效果。雙胍類藥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并可明顯降低血紅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具有明顯的降糖效果。但是服用雙胍類降糖藥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主要就是用藥量控制不好容易導致低血糖的出現,而且容易出現胃腸道的不良反應,嚴重者可以出現酮癥酸中毒、肝腎疾病等。所以在藥物治療時要合理控制用藥量,并配合以胃腸道藥物使用,以免出現胃腸道不適癥。另外,在患者服藥期間,應該堅持采用正確的服藥方法、堅持用藥、定時定量的用藥,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延緩慢性病的發生,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杜家杰.雙胍類降糖藥物對2型糖尿病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7(1):34-35.
[2] 張磊,劉佳,張珂,等.2 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模式及血糖控制水平的影響因素研究[J].醫學與哲學, 2015, 36(16): 35-37.
(收稿日期: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