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
中圖分類號:F840.32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本文以國有企業資金管理風險為主題展開論述,重點對國有企業資金管理風險問題及其應對策略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國有企業 資金風險 防范
國有企業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完善國有企業管理工作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來看,資金管理會涉及到企業經濟業務以及多個部門工作的開展,而資金管理風險的出現,必然會對企業的運營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及時發現資金管理風險并科學防范,對于國有企業的運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國有企業資金管理風險問題分析
(一)資金風險意識淡薄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國有企業高層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資金風險意識淡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國有企業存在大筆投資的粗放行為和用錢的隨意性情況。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國有企業具備相對充足的資金,企業高層管理者以及會計人員很少經歷資金缺乏的困境,對資金的合理控制觀念不強。其次,追責機制缺乏,即使企業所投入的資金收不到相應的投資回報,也不會因此明確追究某一人員的責任。再者,很多高層管理者和會計人員不能正確對待企業的資產,認為資金屬于國家與己無關,很容易出現資金流失或無效益風險。
(二)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督
在國有企業的運營管理過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存在資金使用唯領導意志的情況。雖然針對大筆資金的使用會進行職代會表決通過,但易流于形式,導致多筆大、中額度資金的調用由領導一人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因企業領導信息搜集不完善而出現決策失誤,還可能因為企業領導出于私吞國有資產的心理而導致資金流失,進而引發國有企業資金風險。
(三)項目投資存在科學論證不足和多頭分散現象
項目投資是企業運營管理的重要業務之一,但根據相關調查信息,我國國有企業在項目投資中出現失誤的幾率高出我國私有企業、外資企業的1.2倍。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項目投資的科學論證不足和多頭分散,導致企業資金得不到合理運用,進而出現資金使用低效率風險。
(四)資金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
受傳統企業運營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很多國有企業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資金風險預警機制,由于缺少預警機制,導致企業無法對可能出現的資金風險進行提前預測,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企業缺少完善的應對方案,進而導致企業資金出現不必要的流失。
二、國有企業資金管理風險防范策略探究
(一)增強風險意識
對于企業高層管理者以及會計人員而言,必須不斷加強其風險意識。企業高層管理者和會計人員應該增強其維護國有資產的責任感,企業的運營發展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特點,國有資金應該有償使用。為此,國有企業高層管理者和會計人員應該保持認真嚴謹的態度,對國有資金進行謹慎使用,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資金投入。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高層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則應該建立起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一旦出現資金流失問題,則必須進行嚴肅的責任追究,以此來引起企業人員對資金風險防范的高度重視。
(二)完善內部資金調度控制制度
國有企業內部資金調度控制制度的完善,可以確保企業資金能夠根據實際業務開展需求進行合理分配和使用,從而減少資金的流失情況的出現,進而達到資金風險防范的目的。具體而言,企業應該從授權審批制度、不相容植物分離制度等方面著手,針對企業運營中所出現的資金調動,進行分級審批,在此過程中,完成對所用資金的有效監督,通過這種方式,來有效環節企業一把手不合理調用資金問題,達到資金風險防范的目的。通過建立專門的審計部門,對企業經濟業務開展中所使用的資金進行定期審計。并應進一步完善其預算工作,通過深入的調查了解,制定預算,并嚴格根據預算進行資金分配,如果實際使用與預算出現較大差別,則應該及時分析誤差產生的合理性,進而實現資金風險控制的目的。
(三)實施資金集中管理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資金集中管理工作的開展,有利于保證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效率性和收益性。例如,企業建立起相應的結算中心或者建立統一的資金調動中心,針對企業各項經濟業務以及項目活動的資金進行統籌管理,并安排專門的會計人員完成相應的核算工作,并進行資金的分配,在此過程中對企業多頭開戶或者資金賬外循環進行嚴格控制,進而實現風險防范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資金風險的出現,會對國有企業的運營發展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具體而言,國有企業的資金風險問題主要表現為資金風險意識淡薄、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督、項目投資存在科學論證不足和多頭分散現象、資金風險預警機制不完善等,為了有效應對資金風險,國有企業必須完善多個方面的工作,具體包括增強風險意識、完善內部資金調度控制制度、實施資金集中管理等。
參考文獻:
[1] 黃倩雪.企業財務資金風險及防控[J].中國商貿,2014(31).
[2] 周彩節,黃天運.關于加強企業資金管理的若干思考[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