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娟 鄭成燕 汲萍萍
[摘要] 目的 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眼科護理干預方法與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 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64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整體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視力水平與血糖水平兩方面的差異。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血糖水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觀察組HbA1c、2 hPG以及FPG 3個方面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降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 護理干預;視網膜病變;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144-02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中常見的微血管病變,是導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糖尿病病程較為緩慢,在整個過程中存在治療依從性差、胃腸功能失調、血糖控制差等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對患者生活質量與眼部健康有著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患者的護理工作[1]。根據以往的臨床治療經驗發現,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提供整體性護理,能夠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該次實驗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64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為其中一部分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納入該次實驗研究的全部6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各32例。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15∶17,平均年齡(53.2±2.4)歲,平均病程(5.2±0.9)年;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16∶16,平均年齡(53.1±2.6)歲,平均病程(5.8±1.3)年。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包含14例高危增殖期患者、15例早期增殖患者以及8例增殖前期患者,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眼病、精神異常以及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為患者提供胰島素和降糖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當前的并發癥癥狀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定期對患者眼部進行保護,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宣傳,幫助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有關知識。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整體護理干預,在對照組護理內容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干預、健康指導以及用藥干預3個方面的工作。
①心理干預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長期在疾病癥狀影響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抑郁、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的預后與治療[2]。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預,積極開導患者,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爭取患者對于護理與治療工作的信任與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治療的有關流程、各項治療的作用機理以及預期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理解水平,幫助患者建立起面對疾病、面對治療的信心,緩解患者在緊張壓力[3]。采取音樂療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幫助患者尋求社會與家屬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恢復患者的樂觀心態,最大程度上縮短患者康復時間。
②健康指導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臨床醫學中一種典型的慢性病變,疾病癥狀變化與患者生活狀態密切相關[4]。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專門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了解該疾病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根據患者疾病癥狀康復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計劃,調節患者飲食習慣,叮囑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并發癥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對患者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測。
③用藥干預 護理人員需要對各種藥物的使用時間、使用量向患者進行一次全面的介紹,重點闡述在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消除患者在用藥顧慮,保證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持續用藥[5];規范胰島素的注射方法,嚴格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傳授患者使用滴眼液的正確患者。
④飲食和運動干預。叮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規律飲食,為患者提供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纖維含量的含量,要求患者禁煙禁酒,低脂飲食、低鹽飲食,不食用油炸類刺激性食物,要求患者保持飲食方面的自覺性,幫助患者建立起合理飲食習慣[6];患者在完成治療3~6個月內禁止患者從事重體力勞動,嚴格控制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依照患者當前的體制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運動方案,指導患者多散步、慢跑或打太極拳等,每周運動時間要嚴格保持在3次以上,運動時間在30~60 min/次之間。
1.3 觀察指標
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視力水平。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對照組與觀察組相比較,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視力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后視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糖尿病疾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根據主治醫師的要求積極配合治療工作,疾病癥狀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賴患者的自覺。因此,該次實驗研究為觀察組患者重點加入的心理護理干預,首先要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要求護理人員做好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工作,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要求[7]。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患者的社會生活環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根據患者的知識文化水平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疾病的發病機理、癥狀特點、治療方法以及預期的治療效果向患者進行全面的介紹,只有在患者充分了解疾病治療理論的情況下才能夠幫助患者消除對于疾病的恐懼,爭取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配合。對患者疾病癥狀進行控制一方面要叮囑患者科學用藥,同時也要幫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將科學飲食對于糖尿病疾病的控制作用詳細介紹給患者,叮囑患者家屬做好患者的飲食監督工作,對幫助患者對各種食物的結構成分與營養性質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提高患者對于食物的鑒別能力,避免患者出誤食有害食物的現象[8]。另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叮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作息規律,不從事重體力勞動,根據自身的身體精神狀態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保持身心放松。對于已經出院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為期1個月的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在院外期間的康復情況,做好患者院外康復指導工作,一旦發現患者存在任何形式的異常現象,則需要立即提醒患者回院接受復診,避免由于延誤病情而引發其他嚴重的并發癥。
該次實驗研究為對照組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包含眼部護理、用藥干預、運動干預、飲食干預、健康指導以及心理干預等。通過藥物干預和眼部護理,能夠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促進眼部視力水平的恢復,強化患者各項社會功能。納入該次實驗研究的全部患者經過護理后疾病癥狀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32例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整體護理干預后在各項指標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提供整體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視力,降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代霞,孫長云,謝云.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眼科護理干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0):185-186.
[2] 彭沁波,戴彩云,周美英.探討社區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預后影響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 36(24):3714-3716.
[3] 叢連影.眼科整體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中的應用體會[J].吉林醫學,2015,36(5):1016-1017.
[4] 陳江雁,江琪景,張小英.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眼科整體護理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7(6):155-156.
[5] 傅鈺仙.護理干預對玻璃體手術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出院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4):113-115.
[6] 雷德芳.整體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352.
[7] 萬文琴.系統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7):170-171.
[8] 周燕,謝麗麗,肖玲.心理護理干預對行玻璃體切割術的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1):132-134.
(收稿日期: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