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瑜
[摘要] 目的 探究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 以2015年7月—2017年7月該院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驗組)及50名同期來該院行健康體檢者(對照組)作為觀察對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研究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檢查結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發生率(50.00%)相比對照組(8.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IMT增厚發生率(52.00%)、斑塊形成發生率(50.00%)、內膜毛躁發生率(76.00%)、管腔狹窄發生率(12.00%)、管腔閉塞發生率(8.00%)相比對照組(18.00%、20.00%、28.00%、0.00%、0.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的檢出率為90.00%,相比彩超檢查(64.00%)、踝臂指數檢查(44.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切實可行,檢出率較高。
[關鍵詞] 踝臂指數;彩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
[中圖分類號] R7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168-02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之一,該疾病的病程較為漫長,長期以往,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下肢血管病變屬于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加上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無疑增加了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生率。該疾病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易導致下肢功能和感覺異常,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該院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均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以探究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驗組)及50名同期來該院行健康體檢者(對照組)作為觀察對象。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及所有觀察對象知情同意后開展研究。實驗組50例患者年齡為46~79(62.75±8.73)歲,男女分別為28例(56.00%)、22例(44.00%);糖尿病病程為5~15年,平均為(7.24±2.61)年。對照組50名體檢者年齡為45~79(62.68±8.69)歲,男女分別為29例(58.00%)、21例(42.00%)。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資料(性別比例、年齡)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①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研究對象年齡≥40歲;③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高滲性昏迷、糖尿病酮癥、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惡性腫瘤者;③精神障礙、認知障礙患者;④與納入標準相違背者。
1.2 方法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具體檢查方法為:①踝臂指數檢查: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使用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對患者踝臂指數進行測量,待患者靜息15 min后,于患者上臂及下肢踝部綁上四肢血壓袖帶,注意應讓下肢袖帶氣囊位于下肢內側,上臂袖帶氣囊和肱動脈對齊,內踝距袖帶約1~2 cm,測量結束后,詳細記錄患者的踝臂指數。②彩超檢查:使用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下肢動脈實施彩超檢查,將探頭頻率設為7~12 MHz,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放平雙下肢,觀察患者的雙側股動脈、脛后動脈、脛前動脈、足背動脈、腘動脈,然后對患者下肢動脈管徑、管腔、內膜及血流變化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是否存在斑塊、管腔閉塞或狹窄等現象。
1.3 評估指標及評估標準
1.3.1 評估指標 研究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檢查結果。
1.3.2 評估標準 踝臂指數(ABI):結合2005版下肢動脈病變診療指南(由美國心臟學會制定)對病情進行判定,其中ABI介于0.9~1.3表示正常,ABI≤0.9可表示患者存在下肢動脈病變,ABI>1.3表示患者存在動脈鈣化。彩超:血管內中膜厚度(IMT)增厚超過1 mm、管腔毛糙、伴有粥樣硬化,斑塊管腔內不存在血流信號,提示管腔出現狹窄、閉塞等現象,可診斷為下肢動脈病變。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指標對比,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踝臂指數
實驗組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發生率(50.00%)相比對照組(8.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彩超檢查結果
實驗組患者IMT增厚發生率(52.00%)、斑塊形成發生率(50.00%)、內膜毛躁發生率(78.00%)、管腔狹窄發生率(12.00%)、管腔閉塞發生率(8.00%)相比對照組(18.00%、20.00%、28.00%、0.00%、0.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分析不同方法檢測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檢出率
聯合檢查的檢出率為90.00%,相比彩超檢查(64.00%)、踝臂指數檢查(44.00%)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下肢血管病變的患病率已經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且有較多研究證實,下肢血管病變已經成為威脅老年患者生存質量的高危疾病之一,因此,為降低病死率,對該類患者實施盡早診斷及治療十分必要。
以往,臨床常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作為診斷對下肢血管病的金標準,雖然該檢查具有較確切的檢出效果,但該檢查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檢查費用昂貴,對造影劑過敏的人群不適用,因此,尋找其他的檢查途徑十分必要。該研究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其中踝臂指數主要是指踝動脈以及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屬于目前公認的診斷下肢血管疾病最簡單的檢查手段,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一般情況下,正常人踝動脈壓和肱動脈壓基本相等,但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易出現外周動脈狹窄,從而導致踝動脈以及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降低。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屬于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具有無創性,其可清晰顯示管腔內結構的頻譜圖像,并可對不同周期和時相的血流狀態進行有效反映,有助于臨床醫師發現管腔內的微小病灶[3-4]。有數據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特異性、敏感性分別為99%、94%,診斷準確性較可靠,且患者的接受程度較高。因此,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聯合檢查十分可行,對提高確診率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該次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發生率(50.00%)相比對照組(8.00%)明顯更高,且實驗組患者IMT增厚發生率(52.00%)、斑塊形成發生率(50.00%)、內膜毛躁發生率(76.00%)、管腔狹窄發生率(12.00%)、管腔閉塞發生率(8.00%)相比對照組(18.00%、20.00%、28.00%、0.00%、0.00%)明顯更高,這提示相比于健康體檢人群,大部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踝臂指數會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現象,且較易存在IMT增厚、斑塊形成、內膜毛躁等現象。同時,數據顯示,聯合檢查的檢出率為90.00%,相比彩超檢查(64.00%)、踝臂指數檢查(44.00%)明顯更高,這提示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單純實施踝臂指數或下肢動脈彩超檢查的檢出率較低,為提高確診率,有必要對患者實施聯合檢查。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實施踝臂指數與下肢動脈彩超檢查切實可行,檢出率較高。
[參考文獻]
[1] 楊毅,冉興無.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與蛋白尿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12):1065-1068.
[2] 宋超,張建德.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與下肢血管病變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4(13):40-41.
[3] 王莉,楊彩哲,王良宸,等.趾臂指數診斷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950-1954.
[4] 石靜琳,史琳濤,張美,等.趾臂指數與體脂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51(1):109-113.
(收稿日期: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