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燕 楊土炎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中學,廣東 廣州)
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中,電子書包模式已經日漸成熟,但是在高中階段使用電子書包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資源的不匹配、學生不能分類應用資源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篩選資源、組織資源,教會學生利用資源。
微課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電子書包平臺資源的建設問題。微課大多是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納能力有針對性錄制的小視頻[1]。兩者的結合在現代化信息教學過程中能夠突出優勢,尤其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解決疑難問題起到了關鍵作用。
電子書包作為學生學習的環境,其中涵蓋了電子書、虛擬工具、數字化學習終端和強大的學習平臺。在過去的發展中,著重強調建設移動終端以及教會教師和學生如何使用移動終端;如今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建設學習平臺和資源顯得比較重要[2]。
近年來,在物理課應用電子書包學習時,由于物理知識本身抽象、難點多等特點,教師和學生常常在選用資源問題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在尋找過程中最終可能找不到心儀的資源,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對現有資源做大量修改,花費時間和精力,沒有體現出電子書包的優勢。電子書包就會顯得華而不實,導致有些物理教師不喜歡使用電子書包平臺。學生在選用資源問題上更加迷茫,對于難以理解的物理知識點,一個個鏈接點開也沒有找到有效的資源,既浪費時間又會出現視力問題,實在讓人擔憂。
物理微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教師可以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自己備課的基礎上將預習部分、疑難部分、課后補充部分依次標注,按照自己對知識點的規劃和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將一個個小問題、小知識點錄制成微課,放在電子書包平臺。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在預習的時候點開本課預習的文件夾,將微課結合課本的知識進行預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學生在課前可以先對疑難問題查看相應的微課,提前做準備,在課堂上重點關注重點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在課后,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程度,完成電子書包平臺的物理作業,如有疑問可以先觀看課后補充微課,如觀看后依然未能解決,在互動平臺提出問題。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可以在互動平臺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可以再將本問題制作成微課,或者學生自己將內容制作成解答疑難的微課。不僅可以服務于全部使用電子書包平臺的學生,也可以完善平臺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微課資源的來源[4]。這樣學生不僅僅是觀看教師給的微課資源,也以多樣化的方式參與了微課制作,使得學習具有延展性和開放性。
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選擇將微課和電子書包結合,充分發揮了兩者的優勢,兩者結合的模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圖1 微課與電子書包的結合
本文結合物理課程、微課和電子書包的特點,從課前預習活動、課中疑難重點學習活動、課后補充學習活動三部分進行模型構建。在微課教學中創造性地與電子書包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增加學習的開放性。讓學生在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中輕松切換,將信息化教學更加深入地應用于日常教學活動中[5]。

圖2 高中物理微課在電子書包環境下的學習活動模型
王竹立教授曾經指出,可將微課分為講授式、問題解答式、討論式、活動式、關聯式、作業式等幾種形式[6]。在筆者構建的模型中,講授式微課及關聯式微課主要用于課前預習活動;問題解答式微課和討論式微課主要用于課中疑難重點學習活動;活動式微課和作業式微課主要用于課后補充學習活動。
課前預習活動主要是以學生在電子書包平臺自主學習為主,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登陸電子書包平臺,按照教師的指引進行預習,預習過程中在資源平臺下查找對應課程預習使用的微課。以粵教版物理選修3-1的第二章第三節《研究閉合電路》為例。本節課是實驗教學課,學生需要做《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這個實驗,本實驗在高考大綱中是要求比較高的知識點.對于這樣的知識點,在課前預習活動中教師需要準備理論講解的微課、實驗操作的微課.由于實驗操作課需要學生參與并且深度解析其中的問題,所以課前預習活動必須要做充分。
加入了微課作為資源后,學生可以先了解實驗驗證的原理,要通過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數據這樣設計電路來研究就可以先有了解.電動勢和內阻本來屬于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學生很難理解,提前觀看實驗的操作,微課這個實驗瞬間就形象了,并且在提前觀看微課預習時還可以了解儀器的使用、操作的步驟,在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思考并且內化知識.加入了微課資源讓電子書包的課前預習活動效率提高了。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觀看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視頻時,可能會發現細節問題或者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這時候可以通過電子書包討論平臺發布疑問,或者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尋找更加深入的資源。這樣不僅體現了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互,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可以把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源都放在自己的學習空間,這樣就構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虛擬空間,對學生個人成長也有幫助。

圖3 課前預習活動模型
對于上述這堂實驗課,課前預習活動做了充足的準備,在課堂上做實驗和探索問題就做了良好的鋪墊,能夠使課堂效率提高.
有了預習活動的鋪墊,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以更加方便地體現。課堂時間用于內化知識、解決疑難問題及重點問題。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和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面對面進行交流和討論,電子書包平臺輔助教師和學生記錄學習的活動及活動的進程,此時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采用電子書包平臺的問題解答式微課和討論式微課幫助師生打開討論和交流的話題。
以預習活動中提到的《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實驗為例,學生可以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拍攝成微課放在平臺,教師通過平臺打開學生的微課,進行解答。教師可以用問題解答式微課為輔助,教會學生解決本實驗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本實驗的考點在哪里,也可以將操作中某些不正確操作錄制成微課,讓學生找出其中不正確的地方,步驟的不正確或者操作的不正確會引起哪些后果.通過討論學習,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操作過程和步驟,同時也滲透了考點。

圖4 課中疑難重點學習活動模型
教師通過電子書包平臺可以發布一些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對學生的共同問題進行統一的說明,在積累一段時間后也可以將此類說明性的內容制作成微課。
在實驗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本實驗進行實驗改裝,也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改裝。近年來全國卷的高考物理實驗題基本都是以課本實驗為原型的改裝實驗考查,目的就是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這一問題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做足了,也為學生的高考做足了準備.教師的改裝實驗可以拍成微課,學生改裝的有創意的實驗也可以拍成微課,供師生課后補充學習.
課后補充學習在大部分學生的眼里還停留在做完教師布置的作業,這只是課后補充學習的一種形式.在電子書包平臺結合物理微課,我們已經將課后補充學習活動拓展為學生知識的延伸,在教師推薦的微課學習中學生應該更深層次地鞏固課堂的知識,并且根據自己的能力延伸知識。
在這個階段,我們主要采用活動式微課和作業式微課作為資源,一方面幫助學生做作業,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課后討論和交流.活動式微課可以選擇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相關知識點,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圖5 課后補充學習活動模型
以《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為例,教師在課后補充學習活動中,發布一些經典的改裝實驗微課,讓學生分析用到了本節課的什么知識,又延伸結合了其他的哪些知識。層次較高的學生就可以在互動平臺一起交流學習,更進一步地深入掌握知識,學生也可以上電子書包平臺查閱其他資料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有寬度,而且有深度,充分體現了微課與電子書包結合的優勢。
微課與電子書包的融合充分體現了兩者結合的優勢,電子書包不再是只重硬件配置,資源平臺滯后的擺設品,微課也不再是一個個分散的資源,微課資源找到了落腳點,電子書包資源變得豐富起來。在物理教學中恰當地應用讓兩者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融入了整個教學過程中,服務于全體使用電子書包平臺的師生。電子書包的“虛”由微課填補后變得充實起來,更加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還能體現信息化教育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將繼續研究兩者結合的應用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