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萌
(南京市弘光中學,江蘇 南京)
對于初中生而言,英語閱讀課是他們接受大量英語語言輸入的最主要來源。然而受生詞量的多少、閱讀策略是否缺失等因素的制約,閱讀往往也是初中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與此同時,在現階段的英語閱讀課堂中仍存在教師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閱讀策略和技能的培養。基于此,筆者就如何調動初中生英語閱讀主觀能動性引發思考,同時嘗試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引用思維導圖,以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從而調動初中生在英語閱讀課上主動思考分析的能動性。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一種組織性、放射性思維工具。它能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篩除雜亂信息,保留關鍵內容,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加速新知識的獲得。(裴光剛 2007)初中生處于抽象思維發展不完全時期,尚未完全發育的抽象思維阻礙了舊知識和新文本的匹配,從而造成閱讀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思維導圖形象直觀、圖文結合的特質極大程度地幫助初中生在閱讀中構建文章的脈絡和線索。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思維導圖清晰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思路和理解程度,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出如下教學建議:讀中會運用略讀、跳讀等閱讀策略,根據所讀內容制作圖表;讀后能轉述所讀內容,討論等。以下是筆者將思維導圖運用在一節閱讀課的教學實例。所使用的案例源于牛津英語教材(2013版)9年級閱讀文章 Colors and moods.文章有較多生詞,但整體脈絡清晰。此處主要討論讀中環節中思維導圖的運用。
教師通過“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與學生展開話題討論。教師將學生頭腦風暴中所得出的所有顏色寫在黑板上繪制的主題為Colors的思維導圖。在此環節使用思維導圖將學生頭腦風暴的信息匯總,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又激活了學生的舊知識,并以此為生長點,為接下來的閱讀和新知識的生成做鋪墊。
隨后,在下圖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學生迅速而自然地進入閱讀情境。讀中環節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高效獲取信息。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略讀篇章,學生確定本文的思維導圖的主題——Colors and moods,同時確定主題下的四個主干分支:Calm colors,Warm colors,Energetic colors,Strong colors.接著,精讀篇章,總結歸納四個主干分支的下一級分支的關鍵詞并完善思維導圖。最后通讀篇章,查漏補缺完善思維導圖。下圖為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中的一份。

思維導圖應用在閱讀課中調動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能動性,較傳統課堂提高了閱讀效率,真正彰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授課壓力。
但是,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還是要看思維導圖的應用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在實際課堂操作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制作思維導圖過程中分析推理的過程。此外,思維導圖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篇章。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使用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