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維娜
關鍵詞:信息化;資助;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目前一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資助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利用人工進行資助信息管理。人工資助信息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學生的貧困資料大部分為紙質的上交至學工部門后,進行統一掃描上傳至電腦備份保存,材料多、內容多、耗時長。同時,由于一般學校貧困生認定時間為新生入校的第一個月,大部分學生,特別是離家遠的學生,無法及時提供貧困證明支撐材料,影響了貧困政策的惠及面。
(2)人工審核認定,準確度不高。貧困證明材料多,學生因歸屬地不同,所能提供的證明材料也不盡相同。審核人員如不能了解生源地的相關貧困政策,無法有效辨別證明材料的真偽,則會導致貧困認定的準確度下降。
(3)更新不及時,實效性不高。貧困認定的結果應隨學生的家庭狀況不斷更新。多數高校為減少工作量,通常是在學生進校第一學期認定,之后的貧困資助均以第一學期的認定結果為依據。這就導致一些家庭異動的學生,比如,非貧困學生因家庭遭受意外而陷入貧困,或是貧困生通過自身努力改變了貧困狀態,這些情況都無法得到實時更新,影響最終資助的有效性。
隨著高校資助工作的全面深入開展,給資助工作,特別是資助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資助信息管理直接影響著資助對象的確定、資助政策的落實及最終的資助成效。為了滿足資助工作需要,信息化手段必須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確保資助工作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資助資金對學生的激勵和助困作用,信息管理平臺的構建勢在必行。構建信息平臺應注意:
第一,要合理構建信息模塊。資助信息平臺應該覆蓋資助工作的全過程,所有的工作都應做到痕跡管理。資助工作主要包括五大模塊內容:貧困生申請及認定、助學金評定、生源地助學貸款、勤工助學處理及系統管理。通過在線的申請、審核、認定,規范流程,簡化程序,集中管理,及時更新。
第二,要實現資助信息平臺一站式管理。以往在助學金認定時,學生不僅要進入教學系統打印成績單作為支撐材料,教師還要進入教學系統核實學生成績;同時,還要進入學工系統查詢學生是否有處分、查詢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情況,認定流程復雜。一站式的管理模式,實現資助平臺與其他相應的平臺直接對接,確保了內部資源共享,使學生和老師僅在資助平臺就完成所有資助流程,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準確性。
第三,要實現資助辦理流程的公開化和透明化。貧困生資助工作要求公平、公正、公開,系統的開發和設計也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做到辦理、審核流程公開化、透明化,一方面評審條件、評審結果在系統中及時公布;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隨時查詢自己的資助申請、貧困認定的辦理進度,提升學生服務的滿意度,增加學生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第四,要加大對大數據的研究與利用,構建主動式資助服務模式。大數據手段作為 一種重要工具,在“精準扶貧”領域已經得到廣泛運用,但是在高校的貧困資助工作中卻鮮有發揮。目前高校資助模式仍為被動式,即通過開證明來確認學生貧困與否,這種方式不僅麻煩,而且一些材料的真偽沒辦法鑒定。采用大數據模式后,可以通過對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個人健康狀況、是否有貸款行為,以及日常其他花銷等數據的統計及評估,確定貧困資格、等級,一定程度上確保評定的科學性、準確性。例如,南京理工大學就利用大數據分析,將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受資助對象,然后直接將補貼款打入學生飯卡,不用審核。這正是很好地利用大數據的一種表現,也是資助服務走向主動的必然要求。
[1]吳 慶.公平述求與貧困治理:中國城市貧困大學生群體現狀與社會救助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汪 琦.高校貧困大學生群體社會救助體系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