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平
此前,我們對過去年代里出現的關于教師角色形象的一些說法諸如“蠟燭論”“工程師論”“園丁論”和“桶水論”進行了逐一的梳理和辨析,肯定了其中的積極之義,也反思了它們的某些不足與局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議。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上述觀點開展討論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它們,如果是那樣理解和認為的話,還真的誤解了筆者的意圖。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們要鄭重指出,對上述過去年代關于教師角色形象的說法不應否定。或者說,用這樣的表述更能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態度,那就是把以下三句話連在一起說:一是不否定,二是需反思,三是要發展。這才是我們對待以上觀點的基本認識和態度。
不否定就是對上述觀點的基本精神與要點的尊重與肯定。因為無論“蠟燭論”與“工程師論”也好,或是“園丁論”與“桶水論”也好,它們在多年以前產生,體現了過去那個年代人們對教師職業的基本認識與價值判斷,也寄予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理想與期待,其中有許多基本精神與要點并沒有過時,在今天這個時代仍然適用,甚至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也都是管用的。因此,對這些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加以堅持與肯定,不能視而不見,肆意損毀,若此那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需反思就是要立足當前,與時俱進,對過去年代里形成的那些觀點來個“回頭看”,審視與考量它們與今天這個時代的匹配度與吻合性,實事求是,理性對待,揚長避短,為我所用。在這個方面,我們特別應當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防止大起大落,忽左忽右。人們常說,教育是農業,因此在教育發展的問題上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揠苗助長,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應該是靜聽花開,靜觀生長,直至水到渠成、漸入佳境的過程。與此同理,在教師及教師專業發展這樣一些問題上,有許多基本的與核心的要素應該是各個歷史時期都可以通用的,對于這些,我們就應當加以堅持與繼承;而對于那些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部分或者是已經明顯過時了的東西,則需要本著向前看的精神加以揚棄。
要發展就是面對全球化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依據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的既定目標與具體要求,對“蠟燭論”“工程師論”“園丁論”和“桶水論”等這些過去年代里的觀點中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部分進行調整、改造、充實與提高,使之能以新的姿態與今天的時代潮流交匯、融合,進而攜手共進,走向教育的明天與未來。
我們知道,自2001年起至今,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進行得有聲有色,目前正在向縱深推進。我們許許多多的中小學教師親歷了這場課程改革活動,與之并肩一道走來。因此,今天的每一位教師應該而且能夠深刻感受和領悟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形象所寄予的殷切期待——那就是今天的教師應該做一名教與學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信息源、促進者、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伙伴和幫助者,做一名教育教學的反思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等。在這里,從過去的“燃燒的蠟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和“辛勤的園丁”到教與學的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等,今天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角色形象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應該說,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讓我們以實際行動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迎接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挑戰,進一步明晰教師角色定位的目標與要求,進一步轉變教師角色形象,做一名新課程所期待的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