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生
【摘要】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具有一定的懷疑精神,可以大膽地對書本中的知識提出疑問。如果學生只知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就很可能會被書本中的內容所左右。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大力的培養。文章從什么是問題意識、學生在問題意識上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的方法等幾個問題出發,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對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意識
新課標中強調,要加強對于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的教育。問題意識在主體學習意識中占有主要地位。在現在,我們要培養的學生不是只會一味地死讀書的學生,我們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具有一定的懷疑精神,可以大膽地對書本中的知識提出疑問。如果學生只知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就很可能會被書本中的內容所左右。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大力的培養。
這里所說的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的認知過程中遇到的一部分令人疑慮的、難以解決的理論問題或是實際問題時形成的一種探究、懷疑、焦慮以及困惑的心理狀態。這樣的心理狀態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根據自己的疑問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性的心理品質,被稱作是問題意識。學生應該是出現問題意識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通常都會將提問的時間與權力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1]。
1.沒有疑問
這種問題意識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分地依賴書本、教師以及舊式的結論性的教學方式,認為教師講的、書本上記載的都是正確的,也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些學生在學習時習慣授課教師所提供的現成的答案或是結論。另一方面,學生在進行課堂練習或是測試的時候也習慣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模式。這樣的模式適用于數學等理科科目,在語文以及其他文科科目上只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模式,實施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也就致使學生不會懷疑教師提供的結論或是答案,面對本應該有不同答案的問題,學生也會失去探究更多答案的想法。同時部分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并不牢靠,知識儲備量不足,或是沒有比較強的思維能力,在遇到問題時就無法繼續進行思考了[2]。
2.學生不敢提出疑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理,在課堂上發言時往往會出現緊張或是自卑等情緒,許多學生怕自己在發言時無法提出精彩的問題而受到同學的取笑或是被老師輕視,所以,他們寧愿將問題藏在心里也不愿意將問題提出來并解決。
3.沒有機會提問
由于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比較緊迫,有的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或是完成教學任務,將大多數的問題或是解答過程由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或是教師負責完成,其他學生就算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也無法得到發言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部分學生在課后即使有問題也不會發問[3]。
1.創設出一定的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思考
在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觀點中,一個人只有在感到心理自由以及心理安全的情況下,他的創造能力才能夠獲得最佳的發展以及表現。學生只有處于特定的情境中時,他們的思維才能夠更加的活躍。所以,語文教學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能夠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學習中既能夠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還可以營造出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與環境。例如,童話《七顆鉆石》是七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使用了平等民主的師生對話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使課堂教學得到一定的推進。在課程開始之初,我對學生說,在課前,我覺得這篇文章是非常簡單的,但是隨著我深入的閱讀思考,卻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同學們可以猜一猜,這個老師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有的學生說,可能是小姑娘為什么會得到好報;有的學生說,可能是為什么小水罐這樣神奇,等等。面對我的提問,學生們探尋答案的過程,也是他們進行閱讀思考的過程。之后我又向學生提問,既然小姑娘充滿了愛心,為什么還要安排水罐進行四次變化呢。由此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再一次的激發,課堂教學也走向更加理性的深層次的討論[4]。
2.把握課堂突發情況,對學生進行強化點撥與引導
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動態的生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偶發的現象。對于教師來說,這些突發現象是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敢于打破原有的教學常規,及時抓住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與點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在學習《黔之驢》一文時,常規的教學會停留在面對看似強大的敵人,應該敢于斗爭這一觀點。然而,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突然有一位學生提出驢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它不應該是受到嘲笑的對象這一觀點。學生這一觀點的提出,將我原有的教學預設全部打亂,我沒有忽略學生的這個問題,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看到這一觀點你又想到了哪些問題。學生圍繞這一觀點展開了十分熱烈的討論,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語文閱讀教學所具有的真正意義[5]。
3.巧妙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究
語文教材中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各種信息,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激發,并對他們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例如,在《木蘭詩》一文中,有“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這一句以兔為喻,對木蘭的機智英勇進行了贊頌。教材注釋中對于“雙兔傍地走”的注解是“兩只兔子都貼著地面飛跑。”對于這一句的解釋學生提出了疑問,我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對于這一句的更準確的解釋是雙兔并排躍進式奔跑。學生通過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其他學科中的相關知識相結合,激發自己的探究熱情與問題意識,使自身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
4.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也是培養問題意識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在反思中能夠重新建立起科學的學習體系以及知識體系,我著重對學生的反思學習情感體驗、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策略的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找到新的且更加有效的學習方式并使自身的情感態度也得到一定的完善[6]。
初中語文教學將對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核心,這也是新課改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它突破了原有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一定的培養。
[1] 婁鳳躍.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2):173-174.
[2]黃雪梅. 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文學教育(中),2013(12):95-96.
[3]李霞.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學周刊,2014(36):175.
[4]楊立霞.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學周刊,2013(04):34.
[5]郝玉輝.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原因與對策[J]. 學周刊,2013(25):28.
[6]齊偉.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學周刊,2011(34):38.